無他。
隻因劉備的斥候去晚了一步,被郭汜手下小卒搶先一步,在董卓麵前先一步揭露了劫聘禮之事。
董卓知道此事後,雷霆之怒自是不必說。
即便是後麵接到了劉備的‘離間’書信,也根本沒有中計,而是直接扔到了一邊。
加之李儒也是個毒士,此時與賈詡的想法不謀而合。
知道劉備服從天子之令,李儒還特地讓董卓以天子之名,令劉備入輪式,共商討伐孫堅的大計。
天子詔書一下,劉備就陷入了兩難之地。
去?鴻門宴一場,搞不好就死在那裡。
不去?天子之詔,又該如何?
此時,劉備高坐上首,臉上愁雲密布。
下首的關羽等人更是一臉陰霾,同時又擔憂的看著劉備,生怕劉備一個衝動,就去赴了鴻門宴!
可偏偏,張與此時又不知所蹤,劉備想找張與商量都沒招。
而任由他想破腦袋,他都沒想出為何此事會功敗垂成。
畢竟。
若是沒有賈詡獻計,離間計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起效。
要知道,位高權重之人向來多疑而又惜命。
而這兩點,在董卓這種人人得而誅之的逆臣身上,更是顯露無疑。
不提董卓因懷疑袁隗謀反,而先一步滅袁氏滿門之事。
單說呂布手握方天畫戟為董卓守門,便可知其惜命的程度。
那這樣一個惜命又多疑的人,對手握重兵的郭汜,又能有幾分信任?
且李傕、華雄身死,西涼兵中郭汜一家獨大。
偏偏郭汜如今還是雒陽南,阻擋敵軍的唯一力量,董卓又怎麼可能會不忌憚,不擔憂,不防備?
況且,聘禮丟在郭汜手上,再怎麼說,郭汜都有失職。
即便董卓相信郭汜沒有背叛,也會趁著由頭,發落郭汜一頓,削弱郭汜手中的力量,保持派係勢力的平衡。
而莫名背了黑鍋的郭汜,也會對董卓心生不滿。
加之手中權力被分走,郭汜難免會覺得董卓不信任自己,甚至有意打壓自己。
懷疑與防備的種子一旦種下,往日所有的摩擦便會被一一翻出來,來日的每一步都會充斥著懷疑。
這些東西,都會成為種子的養分。
到時候,郭汜若在外領兵,難免會覺得董卓不重用自己,所以自己無法入雒陽享樂;
而郭汜若是回了雒陽,又可能會認為董卓防備自己,所以不讓自己帶兵。
日積月累,待時機成熟,說不定郭汜會像呂布一樣,為了利益,而殺了董卓。
畢竟,曆史上的郭汜,不就是因為利益與李傕反目了嗎?
可如今,一切都白費了。
劉備陰差陽錯放走了賈詡,而李儒又利用天子之名逼迫,這些似乎截斷了劉備的所有退路。
畢竟。
於劉備自己。
他不會,也不願違抗天子之令。
說愚忠也好,說固執也罷。
事實就是,劉備一生為漢,效忠大漢天下,效忠大漢天子,但有所能,無不拚儘全力。
就算明知是個圈套,他也會如飛蛾撲火一樣,舍生忘死!
而於天下人來說,劉備則是不能違抗天子之令。
即便他真的心懷百姓,體恤下情。
即便他真的忠心漢室,不願與董賊為伍。
即便明眼人都知道,這詔書定然是董卓脅迫天子得來的,劉備也不能違抗。
否則,他在百姓眼裡,便是不忠;在朝臣眼中,便是虛偽。
這就是走仁義之路的難處。
因為所有由心而發的行為,都可能會被有心人以陰謀論來解讀。
劉備沉默半晌終究還是下了決定
“我決定了,去輪式!”
已經拖延了三天的劉備緩緩起身,目光堅定,沉聲開口
“此行我一人前去即可,在我回來前,陽城及大瑰山所有事宜,皆交由雲長處理。
若子和回來,子和所言,便是我的決定,你們,不得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