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是把太子當成小孩,最後的結果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你們去打聽打聽,是誰為老殺才出的主意。”馮保更看重的是這個。
他不怕用硬刀子的人,反而是這種知道用軟刀子的人才更加可怕。
他和朱翊鈞想到了一起去。
不過前者是要打擊報複,後者是要栽培重用。
……
熱鬨了一段日子的朝堂,終於出了結果。
高儀,張四維,餘有丁,陳棟,馬自強,陶大臨,陳經邦,何雒文,沈鯉,張秩,沈淵,許國,馬繼文,徐繼申……
太子師傅的名單終於出來了,大部分都是高拱的人,張居正敗的體無完膚。
次月,太子正式出閣就學,開始接受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的培養,為未來成為合格皇帝打基礎。
讀書也沒有停止去東六宮皇後處候起居,皇上被太子的孝順感動,允許皇後回到了坤寧宮。
一國之母恢複了該有的禮遇,朝廷上下大讚。
日複一日,他的聰慧,孝順,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
太子尊師重道,每次來往文華殿的禦道上,遇到內閣輔臣,都會客氣的招呼先生良苦翊讚。
太子的東宮輔臣們,更是無不以教導太子為榮。
朝廷已經有言,聖君將出。
隆慶皇帝聽聞此言論後,不但不斥責,反而大喜拍手,吾兒勝吾,吾喜不自禁。
翅膀太硬,李貴妃的嬤嬤們,漸漸不敢在粗魯對待朱翊鈞,幾個大檔已經警告了她們,回頭又跑到朱翊鈞麵前賣好。
李貴妃管教太子卻使喚不動人,終於放棄了管教太子的心思,她也管不了。
朱翊鈞座於文華殿之東廂房,先讀了“四書”,再讀了經和史。
每讀新書三個月後,每日溫習背誦,讀成熟,溫書之日不授新書,然後練習寫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
凡節假日或大風雨雪,隆寒盛暑,則暫停授課。
本來是給小兒上的課,對於朱翊鈞,真的不要太簡單,除了有點枯燥之外,從來沒什麼學習上的煩惱。
當然,他也不會自找苦吃,非要加快教學進度,按部就班就好。
隻要表現的沉穩,對師傅們禮遇些,就能輕易獲得讚揚,這對於朱翊鈞來說,太簡單了。
起碼比對付生母李貴妃要容易的多。
講讀官們原本是在詣文華門外東西向順序站立,每個講官輪流入東廂房授課,其餘人在外等待。
太子見眾人辛苦,賜座與廊下,並令太監上了茶水點心,成為慣例。
當上完課,朱翊鈞有時在廊下,會與眾師長言論片刻。
這個私下加深關係的行為,眾人莫不以為喜。
有時候,眾人也會挑一些時事講於太子,貫以文章映照,通俗易懂。
交相呼應,朱翊鈞逐漸對朝堂的事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主要是張居正。
這是他最看重的人物。
因為,這貨將來會改革。
明朝,已經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了。
就像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