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教管喇嘛,貴族管牧民,牧民太累了,紛紛去做喇嘛,然後宗教勢力越來越大,貴族權利越來越小。
寺廟多了,導致蒙古各部也越來越穩定,遊牧民族穩定了,那真不是啥好事,沒有任何民族能保持一直強勢。
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就是在無邊的草原上,到處都是他的牧場,強勝的時候就打你,衰弱了就躲開你。
就跟現在一個道理,蒙古右翼強大了,蒙古左翼惹不起,浩浩蕩蕩的東遷,原來的地方讓給你。
以後宗教盛行,牧民們被束縛在了牧區。
所以,朱翊鈞招眾臣來,想聽一聽眾人的意見,能不能讓他借鑒一下,說不定能有新的想法。
雖然他內心裡打定了主意,不會主戰,但是也沒有表現出來。
眾人紛紛議論紛紛,有人建議去打一場,讓土蠻知道大明如今兵鋒之勝。
有人提議可以派八衛作為援兵,戚繼光,李成梁率部兩路出擊。
也有人不支持。
認為如今國家財安定不到一年,又要大功乾戈,豈不是功虧一簣,又恢複到了原樣。
大明和俺答汗有封貢之定,乃大明的順義王,可見俺答汗本身還是不願意和大明開戰的。
隻不過蒙古各部鬆散,有少部自行其是,可派使者去責問俺答汗,以外交手段解決。
聽到眾人議論紛紛,朱翊鈞內心歎了口氣,有時候,真的不得不感歎天時。
和韃靼瓦剌諸部打仗,最理想的狀況是有七成的把握,隻有六成的把握不太保險,很有可能被翻盤。
但若你超過了八成的把握,那敵人一定不會跟你打,一定會遠盾,空耗大軍的後勤。
明成祖時就是勝算超過八成的時候,每次出擊大漠,諸部皆逃,到了叫門天子後,五成的把握都沒有了,隻能被動防守。
唐朝用了四年就滅了東突厥,清朝用了六年平定了噶爾丹,因為一個道理。
唐朝立國之初比較虛弱,明清易代過於慘烈,不管是東突厥,還是噶爾丹都有信心能消滅對手。
以為自己占了七成的勝算,卻不知道占據中原的優勢。大唐三年的時間就爆了十萬大軍。
所以決戰之下,一戰而定。
朱翊鈞現在有信心和蒙古來一場決戰,可是天時卻告訴他,不能打這一場決戰。
打敗了土蠻,是幫助察哈爾部,瓦剌部,對大明並沒有益處,而黃教卻不同。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天時。
如今蒙古在世界都是衰退期,包括俄羅斯的崛起,中亞各國的崛起,都在消弭蒙古的潛力。
不管是土蠻蒙古,還是準噶爾蒙古,都屬於衛拉特蒙古,四周的沙俄,奧斯曼都在侵蝕蒙古。
這個時期,正是蒙古在世界舞台的謝幕階段。
清朝為何能順利統治蒙古草原,難道比明朝立國之初還要強盛嗎?當然不是。
因為兩百年前,蒙古還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幅員遼闊潛力十足,而兩百年後的現在。
蒙古正在謝幕。
朱翊鈞想了想,自己也應該等他謝幕。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