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常例,朱翊鈞沒有理由不發,難道他告訴眾人,不需要繼續建設九邊防備韃靼,韃靼不會入侵大明的。
理由呢?
朱翊鈞招來石茂華等人。
“朕登基以來,百姓皆苦,實不忍心,所以九邊費用,除了士兵糧餉,皆減半。”
石茂華愣了,有點懷疑自己聽錯了,皇上這些年可不是這麼幼稚的人啊,如今怎麼會說這種渾話?
“各地軍工也不要修了,先緩兩年,等國庫充盈後,在修不遲。”
“這……”
石茂華無語。
修建九邊工事,本來就是以防萬一的事,誰知道韃靼會不會入關,不入關當然是好事。
但是要是入關呢?
等韃靼入關,再想到九邊各堡要修,豈不是悔之晚矣。
幾千裡的防地,韃靼騎兵來去如風,誰也不知道從何處入,為何九邊要用衛所幾十萬兵?
因為攤開在幾千裡的防地,還是不夠用,隻能加強工事,修建堡壘,用數以百計的堡壘,來延緩韃靼騎兵的腳步,給九邊軍鎮集結兵力的時間。
九邊軍鎮集結士兵需要時間,但是做不到韃靼騎兵的來去如風,少部騎兵去打那是送死。
隻有靠著堡壘延緩韃靼騎兵的腳步,消減了韃靼騎兵的速度,才能讓九邊士兵趕上韃靼大軍。
“陛下,此議大謬。”
石茂華第一次態度堅決的反對朱翊鈞,不光如此,連馬芳都不認可,他可不想在韃靼騎兵屁股後麵吃灰。
這在戰略上,叫做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最容易被敵人分而殲之。
如果是這樣的戰略,馬芳覺得還不如以前。
以前韃靼入關,九邊不敢打,躲在城堡裡,都比如今不修葺工事要強。
沒有九邊多如牛毛的大小剁堡為依仗,就是讓九邊的士兵出來送人頭。
以前不敢打,放任韃靼劫掠地方,至少九邊士兵還在。
不能打的士兵,有和沒有,是兩個概念。
“張師傅多次教導朕,要以民為本,考察法施行多年,地方擾民過甚,雖有好轉,但是大明連年征戰。
如今各處戰事平,何不趁這兩年,讓百姓們喘口氣,好好的種田積蓄。
朕決定了,不光九邊的工事不要輕動,各地三年內都不準輕易征役,地方如要修路之類的事務,一樣不準,鼓勵地方鄉紳修建。”
大明的百姓,限製在地方。
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
走南闖北的都是什麼人?
大多數不是官員就是讀書人,不是讀書人就是商人。
至於道路損壞不利於行商。
如今大明已經有商貿司去杜絕私卡,商人官稅又低,道路破舊能忍受就忍受,忍受不了就自個去修路,還能落個好名聲,入個地方誌。
地方上的行商,需要用馬車牛車來運貨,對道路有要求,這種規模的地方行商,說穿了就是鄉紳。
這條法令好不好,當然不好。
朱翊鈞如何不知道,但是此一時彼一時,這三年裡,朱翊鈞要讓大明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