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界昊天塔!
趁著還沒天黑,林皓收好歸元秘笈,取出手機,上網搜索華夏古戰場,近期要去查探一下。
相傳,華夏曆史上有十大主戰場。
第十名,是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在湖北當陽。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和趙子龍都是一等一的英雄人物,但是真正讓兩人威震天下的,無疑是當陽一戰。
趙子龍在曹操的千軍萬馬中殺個七進七出,上演了單騎救主的勇猛。張飛則上演樹上開花之計,橫矛立馬,一聲大吼,喝斷當陽橋,嚇退曹操雄兵。
或許在演義中有誇大的成分,但這無疑讓當陽極具傳奇色彩。
第九名,是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在山東威海。
電影《甲午風雲》演繹的是100多年前發生在渤海灣上,抵禦外敵的故事。
這場戰爭本身極富悲壯色彩,也和那個年代的其它戰爭一樣,最後以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
而如鄧世昌這樣的英雄人物,必將為後人所紀念。發生戰爭的海濱城市威海,也成為人們悼念英雄之所在。
第八名,是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長平。
戰爭,伴隨的就是生命的代價,除了烽火硝煙之外,往往就是鮮血和屍骨。
公元前260年,為了統一中國,秦國進攻趙國,在反間計和紙上談兵的雙重作用下,幾乎兵不血刃,趙國40萬大軍束手就擒。
然而這並不是戰爭的結束,白起在戰場所在地長平就地挖坑,將40萬條生命化成了白骨,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
第七名,是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虎門。
提起虎門,人們首先想起的,自然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但這裡也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場。
雖然在虎門,戰爭中參戰的人數並非很多,也沒有演繹太多的傳奇故事,但這裡濃縮了中國人抗擊侵略最悲壯的一幕。
中國人第一次用大刀長矛和土槍土炮,與西方的洋槍洋炮展開了鬥爭,也揭開了中國屈辱的百年抗爭史。
第六名,是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陝西五丈原。
嚴格來說,五丈原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役,也沒有其它古戰場的那些烽火硝煙,但因為它和諸葛亮聯係在一起,就具有了極大的群眾基礎。
在杜甫的詩歌裡,詩人正四處尋找那年那地的悲情。
鄉間的戲裡,“五丈原”的故事正在方寸之地重新上演。
在現代人玩的電腦遊戲裡,五丈原也赫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第五名,是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ah淮南。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產生於東晉的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因此這場戰爭到如今依然被人們經常提起。
發生戰爭的所在地八公山,扼守在淮河重鎮淮南,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作為古戰場,淝水之戰和其它戰爭,好像並沒有以八公山為名,所以八公山已經成為一個快被人們遺忘的古戰場了。
第四名,是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雁門關。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雁門關一役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之一,雁門關也成為了小說情節的主要發生地。
而長達百年的宋遼對峙,雁門關作為古三關,也無疑見證了最多的血雨腥風。
追述曆史,雁門關從秦漢時期,就成為行兵之道。
提起雁門關,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對峙、戰爭……
第三名,是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烏蘭布統。
眾多影視作品在這裡拍攝,很出名的如《三國演義》、《康熙帝國》、《射雕英雄傳》等,大段大段的“人海戰場”戲在這裡拉開。
一時間,許許多多的“戰爭”,就開始在現代科技和曆史故事中上演。
這讓本來默默無聞的烏蘭布統,開始被許許多多遊客,尤其是想一睹草原風光和曆史遺跡的遊客所喜歡。
但這裡終歸還是一個出名的古戰場,康熙和葛爾丹曾大戰於此,上演的是真刀真槍的故事。
第二名,是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ah垓下。
項羽是曆史上形象最為鮮活的人物之一,雖然他失敗了,也犯過錯,但是他可以說是個至情至性的人物。
尤其是被困垓下城後,上演了兒女情長的淒切,以及烏江邊拔劍自刎的悲壯,更是被後人經常提及。
儘管如此,依然無法掩蓋在垓下所發生的刀光劍影和金戈鐵馬。就因為在戰爭中上演了這樣的故事,所以垓下也“一戰”成名。
第一名,是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赤壁。
這裡發生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聚集了曹操、劉備等梟雄,後來蘇東坡等文人騷客均不惜筆墨,留下千古名句。
而今,人們為了爭奪哪裡才是真正的赤壁,而新聞不斷。
小說《三國演義》和各種媒體上的三國作品,幾乎無一不拉出赤壁來大肆渲染,看來赤壁快要成為古戰場的代名詞了。
這十個地方,林皓都是要去的。
首先要去的,自然是山西長平,因此特意重點搜查跟長平之戰有關的資料。
在《法言義疏》中有句話,叫“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裡麵記載的這場戰爭,不是蚩尤大戰,而是長平之戰,意思是蚩尤之戰在長平之戰的規模麵前,不過如此。
經此一戰,秦國奠定統一華夏的基礎,而對手趙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提起長平之戰,總的來說讓人惋惜。
一方麵戰爭是滿腔報國熱情,豪情萬丈,然而戰爭也是非常殘酷的,馬革裹屍裹的,未必是一腔報國的熱血,更多的是百姓們無可奈何的悲涼。
當年,趙王趙烈侯不聽平原君苦勸,認為韓國即便是禍水東引,也無所畏懼,能拿到上黨郡的地盤,比什麼都重要。
趙王最終決定派出40餘萬大軍,劍指上黨郡。
令人遺憾的是,趙國大軍最後被困在狹小的山區內,最終全軍覆沒,隻有寥寥數人僥幸得活。
提起趙國,不一定會想起趙烈侯,但一定會記起教材中“負荊請罪”的主角之一廉頗。
廉頗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作戰勇猛,深明大義,是戰國末期聲名鵲起的沙場名將。
然而,“廉頗尚能飯否”的決定權,始終在封建君王的手裡。
長平之戰在即,白起的一個計謀,就讓廉頗的處境異常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