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武道開局一把剪彩刀!
第292章天降甘露
事實上,不止密宗廣化寺,此時此刻,劍南道的律宗、京畿道的唯識宗、江南東道的法華宗等天下佛門各派的佛寺願力,都被才氣偉力所顯化而成的團團雲氣吸納了個乾淨。
唯一的區彆就在於,天地靈氣也是有純粹的靈性的,在那些沒有收的阻攔的寺廟處,雲氣多多少少還是給佛像留下了一點兒香火願力,但在有修士出手抗拒攔截的佛寺,雲氣則霸道地將所有香火願力儘數吸乾,不留一分一毫。
各寺的住持和佛修僧尼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卻全然無力出手製止,縱然是善無畏這等佛門八境涅盤境的高修,也破不了這空中的團團雲氣。
在汲取無數寺廟信徒的香火願力之後,每一縷雲氣都壯大了千百倍,然而這些雲氣並未返回長安,而是各自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就地凝聚成團團陰雲。
霎時間,大唐三百六十州土地,每一個州縣上空都出現了層層陰雲,隨著一道驚雷響起,整個帝國頓時風雨飄搖起來。
望雨文會上,目睹了長安城的唯識宗西明寺等佛寺被吸納佛門香火的一眾儒士們終於明白了王維這首《苦熱行》的真諦,一旁的杜甫由衷地讚歎道
“以犧牲詩詞才氣總量為代價,將儒道才氣和天地靈氣的結合度達到極致,再借用天地靈氣強征佛門願力,傳說佛陀曾遇到一位貧窮老者借花獻佛,魔詰卻反其道而行之,借佛門香火以解救萬民,使得我大唐每一寸土地上都天降甘露,真大才也!”
王維被杜甫好一頓誇讚,臉上微紅,連道不敢,卻聽得杜甫又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魔詰今日這一首詩,已得‘仁’之聖道精髓,恐怕三年之內,魔詰就能破境儒道七境,成為大儒境的高修了。”
杜甫說此話之際,心裡也不無豔羨之意,其實他近年來也感到有些疑惑,很多時候明明詩句文字就在眼前,卻無從下筆。
常有一種晦澀不流暢之感。
杜甫哪裡知道,是因為曆史上的他在安史之亂後,曆經了國家戰亂、家道中落、小人打壓等等苦難磨礪,屢屢不順人生使得他感觸頗多,更加關注民眾,從而創作出了大量現實主義詩歌。
可以說,杜甫的生不逢時,才是真正雕琢了他這塊璞玉的良刀。
可在蘇鶴和上官婉兒、李令月等人的影響下,安史之亂才剛剛爆發不久後就被平息,大唐也沒有徹底淪落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地步,甚至杜甫本人也被蘇鶴舉薦到了朝廷擔任六部堂官這樣的實權重臣。
既沒有家國破碎的悲愴,也沒了壯誌難酬的蒼涼,杜甫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人生感悟,以至於到現在還停滯於致知境,不能破境大儒。
或許,這也是這個時空裡杜甫所需要的經曆的另一種“苦難磨礪”吧。
在漫天的甘霖降下後,先前被旱災炙烤得已然乾到裂痕遍地的良田逐漸愈合,紛紛再度煥發了生機,如果在雨後搶種些稻穀,秋後多多少少還能有些收成,不至於顆粒無收。
而原本悶熱到壯丁都渾身發軟的盛夏暑氣,也在這一場甘霖降下後消散了大半。
至此,望雨文會可以說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一場遍及天下生靈的甘露遠遠超出了上官婉兒原本的最佳期待。
於是她當即奏請女皇為王維、杜甫等一眾儒士們請功,李令月欣喜地大筆一揮,封賞了眾人大量的金銀玉器和絲綢絹帛,並對一些身上尚無官職的人進行了提拔,將這批儒修全都納入了朝廷體係之內。
既借助儒修之力解除了大唐的燃眉之急,又能將大量原本隱居在世外桃源的文人墨客們招攬到朝廷麾下,可謂是一舉雙得。
就在李令月手執禦筆親自當庭擬寫詔書之時,恍惚之間忽然有陣陣極其淩冽的破空之聲自遠方傳來。
其他修士也都循聲望去,片刻後,隻見一個青年男子飛身在天踏空而來,眨眼間便越過數十裡之地,速度極快。
原來這破空之聲,正是蘇鶴這位開元境武修在全速奔襲之時所造成的音爆之聲。
待看清了來人的容貌後,長安城城樓上的眾人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又驚又喜地高聲歡呼了起來。
“是蘇大將軍!”
“是蘇將軍從洛陽趕回來了!咦?洛陽在長安東方,怎麼蘇將軍是從南邊過來……”
“早聞蘇將軍大名,一直無緣相見,這一次長安可真是來對了!”
對於長安城內外的百姓和天下士人而言,蘇鶴這個名字的影響力全然不下大唐的女皇陛下和巾幗宰相,甚至在民間還猶有過之。
畢竟當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大兵壓境,是蘇鶴親手將賊首安祿山的首級斬下,瓦解了叛軍攻勢,救長安城於水火之中。
雖然那一場戰役裡真正居功甚偉的人,是在幕後主持朱雀大陣和鎮國玉璽的李令月,否則蘇鶴也根本不是當時磕了藥墮入魔道的安祿山之敵手。
但李令月到底還是沒有顯露身影在眾人眼前,比起朱雀大陣的血脈傳承選擇、鎮國玉璽的法寶之靈等等這些尋常百姓根本無法觸及到的機密,蘇鶴單槍匹馬斬安賊的故事,顯然更容易成為民間百姓茶餘飯後閒聊天時津津樂道的內容。
況且如果朝廷真的到處去宣揚是登基的女皇擊潰了安史叛軍,反倒可能會激起民眾,尤其是士人的叛逆心理,認為這一切都是李令月為了維護其帝位的正統性而虛構出來的謊言,如此一來反倒不美。
因此,上官婉兒在得知民間百姓對蘇鶴斬殺安祿山故事的種種傳說和敬仰,並沒有想過要糾正他們,而是順其自然,反正這對大唐也不是什麼壞事。
此刻蘇鶴疾馳回了長安,李令月和上官婉兒兩人美眸中都顯露出歡喜的神色,紛紛起身向前走去。
而蘇鶴停步落到城樓之上後,也是裝模作樣地躬身向李令月行禮道
“臣南詔王、左武衛大將軍蘇鶴,參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