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第二天早晨簡單洗漱後,我去了一家藥店給楊雪的母親抓藥,我給楊雪的母親開的處方如下:
茯苓、人參、生附、乾薑、炙甘草。
熟悉《傷寒》的朋友已經看出了,此方是“茯苓四逆湯方”。
好了,現在我寫一下這處方,此方在《傷寒》中的條辨和解釋我就不寫了,現在市麵上各派的很多中醫大家都在解釋相關條辨,查資料即可。
以下我寫的內容是在我師父教導的基礎上,我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來的,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娛樂,不能做中醫權威知識,切記切記。
“茯苓四逆湯”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了茯苓和人參這兩味藥。
茯苓和人參這兩味藥根據中藥材“象形說”分析,可以說是“對藥”。茯苓起於陽而入於陰,人參起於陰而入於陽。茯苓是秉天之陽氣所生,入地成陰。而人參則是秉地之陰氣所生,破土為陽。
我一直在說“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這是我所學的中醫知識中最核心的理論。我們根據這一理論,將人參和茯苓這兩味藥套進去分析。
茯苓是秉天之陽氣所生,入地成陰,根據“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這一理論,可以解釋為茯苓秉肺之陽氣所生,入腎成陰。這一說法可以衍生為天上的水雲)凝結成雨下到地麵。
茯苓的色白入肺,又能祛濕。有讀者會提出異議,既然茯苓入肺金生腎水,表麵看是“生水”之藥,又如何能行“祛濕”功效呢?
這點很好解釋,茯苓入肺金生腎水,生的這個“水”是從天上來的,可以解釋為“雨水”,從天上來的雨水由於秉天之陽氣,到地麵後乾的很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觀察一下雨水)。
同時“下雨”之後隨之的是“天晴”,因為雨過天晴嘛,我們脾土什麼時候最濕啊?是天上陰雲不散,同時地上生水的情況下是最濕的,因為陽光受陰雲阻擋而不能照射到地麵上,地麵的水無法蒸發到天上,天地不得相交,所以是最濕。
天上的陰雲成雨下到地麵上後,陰雲消散,陽光直射地麵,才有後麵的蒸發水汽。所以茯苓滲濕的功效來源於“將天之陰雲凝結成雨下到地麵,散天之陰雲讓陽光直射地麵,呈天地相交之勢”。
我們在健脾祛濕時,常用的藥是茯苓和白術,貌似茯苓和白術是健脾祛濕的“一體藥”,其實歸根到底是因為單純用茯苓是無法祛濕的,茯苓的作用是讓天地相交,生新水,而白術的作用則是“乾燥劑”。天地不交祛不了脾土之濕,沒有“乾燥劑”祛濕能力又不強,所以茯苓和白術常用在一起。
在《傷寒》中,用茯苓做君藥的處方所對應的病證不管寫的多複雜,其實就是離不了兩個字“不通”,這個“不通”可以說是水的停滯,“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心下悸”“頭眩”等等,看似形容詞很多,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天地不交導致水的停滯”,用茯苓正好能解“天地不交”。
用茯苓做君藥時,還有一個詞是常常出現的,這個詞就是“煩躁”,所以有些中醫師說“茯苓能去煩躁”,這種解釋完全是正確的,為何茯苓能去“煩躁”啊?因為天地不交就會生煩躁,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人身內部,皆是如此。
就像生活中如果天空整日陰雲綿綿,人不由自主的就會出現煩躁的心理狀況,這是因為天地之氣與人體之氣是相同的,待到雨過天晴時,人就會感到豁然開朗,煩躁頓時煙消雲散。
人身體內部出現煩躁也是由於水的停滯,“需要水”的地方沒有水,“不需要”水的地方卻一片積水,內部鬱氣滋生,所以就會出現“煩躁”的證象。
解釋完“茯苓”,我再說“人參”人參在前文中我已經寫過,這裡就不過多解釋)
人參秉地之陰氣所生,成而為陽,根據“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這一理論,那可以解釋為人參秉腎之水氣所生,破土成陽,這一說法也可以解釋為“地下水流出地麵”。
在《傷寒》中,人參這味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用黨參替代,因為黨參和人參的功效是差不多的,可以這麼說,除了“茯苓四逆湯”這一處方之外,其餘《傷寒》中所有涉及“人參”的處方都可以用黨參替代。
為何隻有“茯苓四逆湯”不用黨參替代人參呢?原因是“黨參”的補虛能力不如“人參”。
或許當年仲景先師用的“人參”既不是現在的“人參”,也不是“黨參”,是另外一種兼顧“黨參”和“人參”的藥材,這個知識點算是涉及到“中藥材考古”上了,屬於是我學識的短板。
當然,至於是哪個“參”,在臨床上不怎麼重要,身體很虛或者年老的用“人參”,反之則用黨參即可。話又說回來,現在的中藥材市場啊……,懂得都懂,多說無益。
好了,我們現在回到“茯苓四逆湯”這一處方,這一處方對應的證是“陰陽兩虛的少陰證”,用茯苓讓天地相交,用人參讓地天相交。
同時茯苓秉天之陽氣下而為雨陰);人參秉地之陰氣上而為水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