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通達_醫武江湖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504章 通達(2 / 2)

了解了脈像的浮中沉和寸高尺低,那進一步就要了解“數遲滑澀虛實”。“數”就是熱,因為熱才燥嘛;“遲”就是寒,因為寒才慢嘛;“澀”就是“內不足”,因為不足就“乾枯”,才會出現澀澀的感覺;“滑”就是“內盛”,盛才會連綿不絕如盤走珠;“虛”就是脈像綿軟無力,感覺很虛弱的樣子,“實”就是又大又強,裡麵感覺滿滿的。

我們診脈時一定不要隻看脈像,因為脈診是“四診”中的最後一項,如果單純的隻根據脈象斷病會出現誤診,因為人體從始至終都講究平衡。

如果一個人的“形”和“脈”相符,同時吃喝拉撒睡都沒啥毛病,就不要插手去治療,比如有一個女子吃喝拉撒睡很正常,但從小身體瘦小且無力,脈像是虛遲脈,那這個女子的“形”和“脈”是相符的,說明她本身是先天不足引起的,這種情況隻要是她沒生具體的病,就不要搞什麼“補藥”去補,因為她的軀體是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如果盲目下補藥去補,一旦出現脈象變成實數脈,說明已經打破了其軀體內的平衡,此時是典型的脈證不符,這種情況的預後是不良的。

針對這種先天不足之人,我一直認為簡單的肢體鍛煉比任何補藥都有用,我師父他老人家曾說過一句話,是“三升的袋子隻能裝三升,多一勺都裝不下”,這句話體現在中醫上是本身的軀體決定了能承受藥物的多少,多一分承受不住,少一分達不到效果,如果借助外力去改變軀體的本身,其結果大概率是悲劇的。話又說回來,如果外力真能改變軀體的本身,那世界上就不隻有一個飛人博爾特了。

我們身邊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人,這正是天道規律衍生的,智力的高低、軀體的強弱、出生環境的差異,這些都不是我們自身所能選擇的,這也正是《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所透露出來的天道真相。

當然針對“整容”我是不批判的,為了“某種生存”而去“整容”,實質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我沒有任何資格去批判為了生存而掙紮的人,生而為人實屬不幸,芸芸眾生哪個又不是在費儘心力地活著,願世界和平、願國家安定、願眾生幸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不好意思又扯遠了,繼續回到苟軍爸爸的病上。

經過我的深思熟慮,我給苟軍的爸爸開的方子是“麻黃、桂枝、附子、升麻、細辛、獨活、羌活、秦艽、白芍、白術、炙甘草。”

其實在這個處方中,如果再加上川烏效果會更好,但川烏用藥比較麻煩,需要另外炮製,最常見的就是用蜂蜜炮製,服用時藥湯配合炮製好的烏頭蜂蜜一起服用。

我之所以不用川烏,是因為博舟的那些話“壞”了我的“道心”,讓我對治療苟軍爸爸的病沒有多大的信心,所以能簡就簡了,但即使不用川烏,這處方也能治療他的病,我決定等他按方吃藥一個月後再決定要不要加入川烏。

現在我寫一寫這處方的立方依據,總的來看這處方,是熱性處方,寒證用熱藥,此方用在苟軍父親的寒證上首先“性”是對證的。

麻黃、桂枝、細辛這三味藥用在這處方中,目的有二,一是為了散寒,麻黃散“皮中”之寒、桂枝散肌中之寒、細辛散骨中之寒;二是用這三味藥也是為了達到“內外通”的目的,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正是因為外熱無法進入裡麵,裡寒無法散到外麵的“內外不通”所致,這三藥都是辛溫發散之藥,麻黃宣肺開鬼門、桂枝解肌調衛分,細辛入骨祛寒,所以這三味藥下去既能散寒,也能通達內外。

獨活、羌活這兩味藥在很多處方中同時出現,看似功效差不多,但細細分析來是有點差彆的,獨活入少陰偏內偏下,而羌活入太陽偏外偏上,但這兩種藥都是根極深長,都得黃泉之氣上升成苗,所以兩味藥能從少陰寒水直通太陽巔頂,而且兩味藥皆是辛溫發散之藥,故能從下到上散寒。

用麻黃、桂枝、細辛做到“橫向通”,而用獨活、羌活是做到“縱向通”。

秦艽在這裡的主要的目的是通經絡,這味藥唐榮川先師的解釋非常好,說秦艽肌紋左右交纏,故治左右偏風,苟軍的爸爸“對稱性”的疼痛正是經絡中寒不通導致,所以用秦艽既是為了通經絡,也是為了將大熱之藥引入經絡之中祛寒。

用附子和升麻,主要的目的是附子壯裡熱,而升麻提陽氣,同時附子是祛寒的主力藥,所以在這處方中附子的劑量比較大,劑量如果不夠的話,根本無法達到祛寒的目的,隻能算是溫經散寒,但如果這處方中再加入川烏,那祛寒的力量就足夠了,同時附子的劑量也可以酌情減少。

用白芍的目的就很簡單了,白芍入血分為收斂之藥,用它就是為了將驅寒的大熱之力引入血分,散血分之寒,同時也是為了收陽,將陽“收”住,不至於外散。

用白術是為了祛濕,寒證本身就帶濕,用溫經之藥“化開”冰凍,用白術收走“融化的冰水”

這個處方從外到內、從下到上、從經絡到血脈,基本上算是做到了“三位一體”的祛寒,但這處方還是有一個弊端,就是沒用烏頭導致熱性的“後續力量”不足,這會導致後續的服藥周期會比較長。

前文中我一直在提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從這一章起,我再加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句話,是“不通致萬病”,這裡的“不通”是內外不通、上下不通、經絡不通、氣血分不通、六經不通的概括,這也是我學的中醫理論中整個治病的核心思路之一。

現在的大部分中醫在遇到危重病人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先補後攻”,但在我的中醫生涯中,認識的或接觸過的“能治病”的中醫師、包括我師父,他們在遇到危重病患者時,都不會采用“先補後攻”的方法,他們第一手段是“急下存陰”,如果“急下存陰”的手段來不及,他們的第二手段就是追求患者身體上下內外的“通達”,或許“先補後攻”正是在“通”的理論上衍生出來的吧。

如果病人身體內外上下不通,那麼進補其實就是在推動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因為疾病發展的速度遠遠快於進補的速度。隻有患者身體內外上下皆“通達”,那“補”才能“補”到點子上,不追求“通”的進補最高也隻能做到延緩疾病的蔓延,也可以說是延緩患者的生存時長,終歸還是落了個下乘。

話題再回到上文的處方中,上文處方共是十一味藥組成,如果加入川烏,那就是十二味藥,十二味藥的處方已經能稱得上最大處方了,我的師父一直非常反對一個內科處方中的藥數超過十三味,他說“藥過十三百病不沾,除了讓給患者增添財務負擔之外沒有啥作用這裡不包括外科處方)”,因為這個緣故,我當年也是儘量控製在十三味之內。

後來隨著我對中醫學習的愈發深入,我對“十三味”這個數字的理解也越發深厚,假如一個真正治病的處方中,君藥三味、臣藥三味、佐藥三味、使藥三味、再加一味調和諸藥的甘草,這正是十三味,但真有“君臣佐使”皆是三味藥的這麼大的處方嗎?如果“君藥”是三味,那得是多嚴重的病才會用三味君藥,如果“臣佐使”藥各三味,那得配多“厲害”的君藥啊……

下一章詳細寫寫為何苟軍的爸爸的病我沒治好。

補充:上文處方中,君藥為附子,臣藥是細辛、羌活、獨活,佐藥是麻黃、桂枝、白術,使藥是秦艽、白芍、升麻,再加了一味調和諸藥的炙甘草,如果加入川烏,那君藥就是附子和川烏。懂行的朋友或許已經看出了這處方是治療什麼病的,君臣佐使我也已注明,根據君臣佐使配劑量即可,有緣者自取之。


最新小说: 海洋求生,穿書後我靠係統當大佬 驚!絕美獸夫們每天都在爭寵求愛 我!元嬰期!被召到異界當魔王? 江湖迷蹤 誰在雨中等你 嫁給喻先生 什麼!穿越到大召國賣肉! 我的東莞姐姐 帝心不經撩,她踩著白月光上位 海賊:我於頂上繼承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