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寫了很久的故事了,寫一寫中醫方麵的內容吧,內容依舊是“本草”,在寫之前我先提一個問題,真正意義上補腎的藥材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等看完後續文章後自然就出來了。現在先上正題。
前文中簡單寫了一下“玉”,當年李佳請教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玉”的,她問我“玉石在中國文化中說是能‘通靈’,請問為何能‘通靈’,哪種玉‘通靈’效果最好?”
這個問題當時我沒有給她回答,因為這涉及到傳統中醫藥性方麵深層次的學問,但不得不說李佳確實對中醫研究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深度,問題直指核心。
時過境遷,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所以在這裡我打算簡單寫一寫這個問題的答案。以下說的玉是狹義的玉,指的是昆侖山脈產的玉,為何是狹義的玉,這裡賣個關子吧,大家可以查一查關於昆侖山脈的一些典籍。
前文中寫了玉有五色,分彆為白、墨、青、紅、黃,所有玉的顏色都是這五色,有的是五色本色,有的是五色相互交織,但不外乎就是這五色。
根據五行的相生,玉的相生就為“白玉生墨玉,墨玉生青玉、青玉生紅玉,紅玉生黃玉,黃玉生白玉。”如果非常熟悉玉石的朋友,估計能懂這種玉石相生的概念,因為這也是一種鑒定玉石品質或者是真偽的方法。補充一下,這裡的相生是一種順勢而為的變化,像春生夏一樣,不是母生子的意思。)
白玉生墨玉,白生黑可能有朋友不了解,但如果見過真正的墨玉,那這個“白生黑”在墨玉上一眼就能體現出來,因為真正非常純的墨玉壓燈所反射的光一定是白光,白玉生墨玉的曆程是白玉、白灰玉、灰玉、灰墨玉、墨玉,這正好對應的是金生水曆程。
墨玉生青玉,所以有的青玉看起來是黑色的,壓燈所反射的光卻是青色,青玉的黑青到青的變化正是對應的是水生木。
青玉生紅玉,這種變化見過的人很少,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紅玉幾乎見不到,但凡是真正的紅玉,皆入天材地寶之列,紅玉的獲取也不像其他玉一樣在河壩、戈壁等地方能找到,找紅玉得用特殊的手段,一些“憋寶”人就具有這種手段。市麵上的紅沁玉不算是真正的紅玉。
青玉生紅玉的曆程是青玉打燈泛紅光的玉、到紅玉打燈泛黃光的玉,這種變化正是對應的是木生火和火生土。我有幸當年見過這兩種玉,當時那塊青玉打燈泛紅的玉是在一座道觀中,而那塊紅玉打燈泛黃的玉則是在藏地一座非常出名的寺廟中,都屬於各自廟宇中的至寶。可惜我機緣不夠,至今都未見過真正意義上至純的紅玉。)我的大師兄博和如果在一些風水局中要用到紅玉,是用一種青色和糖色相交織的糖青玉替代紅玉,據他說在風水局中這樣替代的效果也還行。
紅玉生黃玉就是紅玉打燈泛黃光的玉到糖玉的變化,正對應了火生土。
黃玉生白玉,這種玉就有很多了,糖白玉的變化正是土生金。
首先我先回答“玉為什麼能通靈”這個問題。玉是構成天地的五種“本元素”在通過億萬年的陰陽二氣的作用凝結成形而來,而我們人體的形成也是構成天地的五種“本元素”通過陰陽二氣的作用凝結而來。金木水火土五元素為質為形,而陰陽二氣為力為神。
所以玉和我們在形和神方麵是相同的,其次是時間的原因,玉是通過億萬年形成的,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但凡任何有形能產生靈,那都得需要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人的靈也是億萬年才形成的。
有人會說玉石的元素跟人體的元素是不同的,玉是由矽、氧、鋁、鈣等元素構成的,而人是由氧、碳、氫、氮等元素構成,這隻是看到了質而沒看到神。地球上已知的自然元素大概有90多種,科學上常用的分類方式是用“形”去分類,如按物質狀態分類、按化學性質分類等等,不管怎樣的分類,都不外乎是建立在“形”上的,如果將“形”改成用“色”去分類呢?用“正負陰陽)”去分類呢?再深入一點,用“神”去分類呢?)
靈的產生有一個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時間,人體的靈是生命通過無數次的向上向前發展的曆程中逐漸產生的,而玉的靈是在本體中通過億萬年的時間孕育出來的。
人體的靈是“五種本元素”通過相生相克而產生的,是很複雜的但是不純;而玉的靈僅是由“五種本元素”通過相生而產生的,相對單一但很純,這是人的靈和玉的靈之間的差異。
玉的通靈是指人的相對複雜的靈在特定條件下跟玉的相對單一的靈產生共鳴,借玉相對單一的靈這一通道去跟天地本源建立聯係的過程。
再次說明一下,靈產生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時間夠久,假如一棵樹活了上千年甚至上萬年,那這棵樹就會產生靈,這種靈是青色的,屬於是“青靈”,這棵樹也能做到通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世間萬物隻要存在的時間夠久,都能產生靈,也都能通靈,隻不過它們的靈相對人體的靈單一一點罷了,人體的靈是五色交織的,而地球上彆的靈都是一色或者兩色,最多不超過三色,這也是人為何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原因。
既然說到靈了,我再提一個詞——“內丹”。“五種本元素”通過陰陽二氣的作用會產生靈,而靈再通過更加純淨的陰陽二氣的作用則會產生“內丹”,通過內丹的顏色就能分清是何種靈,紅色內丹是火靈,白色內丹是金靈,黃色內丹是土靈,黑色內丹是水靈,青色內丹是木靈,隻要是單一色的內丹,皆是非動物性的內丹,而兩種以上顏色交彙的的內丹則是動物性的內丹。
民間的“憋寶人”找的天材地寶說白了就是“內丹”,取內丹要用相克的手段,如紅色的內丹要用黑色的物質取出,取水克火之義。而保存內丹則需要用相生的手段,如紅色的內丹要用青色的物質保存,取木生火之義,多色內丹則需要的手段比較複雜,但不外乎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罷了。
找尋內丹則是需要先找到“靈”,有靈才有內丹,而靈隻有通過靈才能感受到,所以“憋寶人”都有修煉自身“靈”的特殊手段。
好了,現在我回答第二個問題——“哪種玉通靈效果最好?”,上文中是用“玉的相生”去解釋玉的通靈問題,說白了就是相生的玉都有通靈效果,拋開正色的白、黑、青、紅、黃之外,白黑、黑青、青紅、紅黃、黃白等玉皆可以通靈,通靈效果沒有孰強孰弱之分,隻不過所用的特定時間段不同罷了,
如冬至日那天行通靈的儀式,則選擇純墨玉效果最好,春風日則選用純青玉、夏至日選擇純紅玉、秋風日選擇純白玉,“四立”節氣那天選擇純黃玉,其餘時間根據金木水火土的相生變化選擇相對應的玉即可。
有了相生的玉就會有相克的玉,相克的玉不僅通靈效果差,用藥效果也比較不理想,具體是紅白玉火克金)、青白玉金克木)、黃青玉木克土)、黃墨玉土克水)、紅墨玉水克火),這種相克色的玉的玉質也有一定問題,用這種玉做的飾品流傳幾代後玉質結構會朝著差的方向發展,這究其原因也是“兩色相克”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做到融合。
當然,拋開所謂的“通靈”和“入藥”,隻要不是化工染色的玉,收藏佩戴和把玩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很多相克色的玉的市場價值也比較高。
說完了玉,我們話題重新回到傳統中醫藥材的選用上,傳統中醫和現代中醫在用藥上有點不同,現代中醫主要將著眼點放在藥材的主治上,進而在性味歸經上,而傳統中醫沒有藥物主治這麼一說,入藥的著眼點在“色、味、性、行、氣、質、象”上。
首先先說“色”,五色對應五臟,白色對應肺、黑色對應腎、青色對應肝、紅色對應心、黃色對應脾,所以選用藥材第一步是辨色。
白色入肺,如山藥、石膏等都是入肺的藥;黑色入腎,如女貞子、熟地等都是入腎的藥;青色入肝,如青黛、薄荷等都是入肝的藥;紅色入心,如朱砂、茜草等都是入心的藥;黃色入脾,如黃芪、黨參等都是入脾的藥。
所以初步辨彆藥物就可以從“色”入手,例如脾的藥得是黃色、腎的藥得是黑色,肝的藥得是青色、心的藥得是紅色、肺的藥得是白色,這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第一等級的傳統中醫用藥的思路,也是我當年學中醫本草時第一個接觸辨藥的方法。
搞懂了藥物的“色”後,就得進階到“味”上,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所以酸味入肝,如五味子、山茱萸等都是入肝的藥;苦味入心,如黃蓮、苦參等都是入心的藥;甘味入脾,如大棗、甘草等都是入脾的藥;辛味入肺,如麻黃、生薑等都是入肺的藥;鹹味入腎,如海藻、昆布等都是入腎的藥。
搞懂了藥物的色和味之後,那再搞懂一句話就能治病,這句話就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第二等級的傳統中醫用藥的思路,也是單味入藥的立方依據,祝由術中符章吞服的部分方式就是基於這一入藥思路,現代的“食療”也常采用這種思路。
舉例,如果一個人肺氣虛,按“虛則補其母”這一思路,則需要補脾土,入脾土的藥需要是色黃味甘的藥,所以人參就能補肺氣。再比如一個人脾氣過旺不考慮他臟影響)按“實則瀉其子”這一思路,則需要泄肺金,泄肺金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用直接泄肺金,入肺的藥需要色白味辛,所以可以選擇用石膏泄肺金,第二種是泄大腸因為肺與大腸為表裡)、第三種是補心火火能製金),由於是舉例,這兩種這裡先不做解釋。
如果僅僅靠藥物的色和味去入藥治病,久而久之會發現這種入藥方法有時候管用,有時候又不管用甚至有副作用,所以就得進階到藥物的“性”上,“性”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分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藥物的“色”“味”“性”三者結合,就是很久以前傳統中醫的第三等級用藥思路。
如果用第二等級的“色”和“味”入藥的思路,則需要選用的藥的性以平性為主,兼溫涼之性,如果用了寒或熱性的藥,有時就會出現副作用的問題,這也是現今部分中醫不用大寒大熱的所謂的“虎狼之藥”的原因。
當用藥有了“色味性”三者結合的思路,那對疾病的認識也就出現了“陰陽”觀念,因為身體五臟六腑有陰有陽,五臟有陰有陽,五臟本身也有陰陽,所以在入藥時就要考慮到疾病本身的陰陽。
舉例說明,一個人久咳嗽不已,診斷出肺問題,拋開彆的因素不講,單純以簡單入藥來說,首選就是色白味辛之藥,假設患者咳嗽有黃痰,黃痰說明內有熱,所以用藥時就得在色白味辛的基礎上再添加一項“涼”性,但假如醫生翻遍了藥箱找不到一味色白味辛性涼的中藥,怎麼辦呢?這時候就出現了中藥的配伍,我們可以用兩味或者三味合起來創造出一味“色白味辛性涼”的中藥。例如麻黃和麥冬合起來就能創造出一味“色白味辛性涼”的藥。
這兩味藥如何配劑量呢?首先要想,色白入肺、味辛入肺,所以第一步是要麻黃和麥冬等量,其次要將“性涼”加進去,麻黃和麥冬兩味藥裡麥冬為性涼之藥,所以在第一步的麻黃麥冬的劑量相等的基礎上增加麥冬的劑量,這就出現了一個麥冬為君藥麻黃為臣藥的處方,看似是兩味藥,其實是為了創造一味“色白味辛性涼”藥而已。
好了,本章到這裡就結束吧,下一章繼續本草的一些思路。
喜歡醫武江湖請大家收藏:()醫武江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