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一王朝,缺點則會凸顯無遺。
尹焞不知道該怎麼評價“義門”,既欣賞,又厭惡。
華林胡氏還好一些,族人具有相對的自由性,可以選擇搬去外地落籍。
因此,胡氏雖然發展七百多年,原籍族人數量卻遠遠不如陳氏。
江州陳氏搞得過於離譜,如果沒有外力逼迫,族人基本不允許遷走。
而且留在原籍,也堅決不準分家。所有家族成員,都必須服從家族安排。
彆說經商所得,就連官員俸祿,都必須上交給家族——官員久居在外,可以留足自用錢財,但必須定期帶回一部分資金。
錢糧歸公,這就恐怖了。
江州陳氏有充足的錢財,利用災年進行兼並,在地方擴張起來無比迅速。
尹焞非常慶幸,他沒有出生在江州陳氏。
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會被家族搞瘋掉的!
陳氏運營模式的弊端,長久下來也顯露無疑。家族子弟漸漸沒了進取心,很多人都選擇混吃等死,每年去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百餘年來的進士卻越來越少。
暮氣沉沉!
反而是被朝廷拆族遷走的陳氏後裔,豪傑名士層出不窮,兩相對比極為諷刺。
尹焞突然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此次朝廷拆族,對於江州陳氏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姚仲寬一怔,不明所以問:“為何這般講?”
尹焞解釋道:“這幾十年來,江州陳氏可曾有大儒名宦?就連真正的名士都沒有。我曾與陳家所謂的名士交流,一個個都呆板陳腐,根本沒有自己的見解可言。他們的家風太正了,從小到大,稍微逾矩,就會被長輩嚴厲教訓。就算讀了再多書,也不過是應聲蟲。”
“原來如此,受教了!”姚仲寬連忙作揖,他想明白了許多道理。
尹焞雖然資質駑鈍,平時話也不多。
但人家畢竟是真正的大儒,隻要是跟做人和治學有關的話題,尹焞講述起來可以滔滔不絕。
“先生!”一個二十多歲的士子奔來。
此人名叫張良佑,是大儒張繹的遺腹子。
張繹雖然是尹焞的師弟,但在程頤死後,師兄反而要向師弟請教學問。
甚至可以說,作為師弟的張繹,其實是尹焞的半個老師。
可惜,張繹壯年病逝,否則必為一代大儒。
二程的畢生學術,就是由張繹來整理的,他才代表著程門正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