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析引力開始!
不能再想了,馮諾依曼式結構計算機的上限,距離他還太遙遠了,不過軀體改造成生物計算機這事得儘早開始準備,目前礙於自身手段不足,暫時還辦不到。
還是先把身上那些弱點,給解決了再說,李牧塵如此想到。
視覺盲區的存在,是因為毛細血管位於眼球前方,光線隻有突破這個阻礙,才能投影在在視網膜上,卻也會留下大量的視覺陰影,還要極高的運算力來進行後期處理,
喉反神經也是,要穿過心臟的大動脈血管,才能到達下顎。
李牧塵還想起人的氣管和食道共用同個開口,容易有嘔吐物流入氣管而窒息,
尤其是太陽穴,如此重要的部位,頭骨卻隻有幾毫米厚度,裡邊即是腦子,密布各種神經和動脈血管,即使是如今的他,在無防備下受到肘擊也吃不消。
說出來可能不信,人體有這麼多低端的bug,都是進化這單行道,在現有基礎上修補後的結果。
作為脊柱動物,人類在極為久遠之前,眼球的感光細胞也是在最外側,能直接接受光線,但神經板的內卷,眼睛作為神經係統的部分,也被翻轉進了體內。
至於喉返神經,在還是頜魚的時候,即和動脈血管穿插在腮弓上,後來進化出了頸部,喉返神經才給壓在了動脈血管下邊。
氣管本來即是食道的盲端發育而成,包括肺在內,其實本質上都是部分食道。
最後是太陽穴,由於最初腦容量很小,太陽穴的頭骨厚度是跟其他部位差不多的,但是在太陽穴部位卻固定著咬合肌。
後來逐漸增大,頭骨向上、向後膨脹,但是太陽穴部位卻已經定型,否則咬合肌沒法固定,無法進食,所以隻能讓這部位的頭骨變薄,以容納日漸增大的大腦。
看似都是進化,卻沒幾個利於戰鬥,所以須要適當的“返祖”,
李牧塵可以讓腦機控製神經衝動,產生電衝,然後釋放神經遞質,調節肌肉或內分泌活動,
問題是身體有固定的調節係統,負反饋調節會使之回歸常態,
簡直無從下手,
還是回到術式,把當下的相關知識量全部變現。
李牧塵手往旁邊劃去,
展開麵板——
姓名李牧塵
性彆男
年齡十六歲
體質50
智力20
法術位2\2
已解析對象重力模型(完成度165)下階段(200)可進階至引力;庫侖(靜電力)模型(完成度61)下階段(200)可進階至電磁力;lv20螺旋勁
李牧塵閉上眼睛,
想象真空中有個帶電荷的粒子,由於電荷的存在,這個粒子可以在它的周邊產生電場,但是處於靜止狀態,場域不會發生變化,
此時此刻,
這個帶電粒子進行加速,
依照狹義相對論,電荷的運動導致在它的周邊生成磁場,從而擾動電場,同時又會反過來擾動磁場,相互擾動下,兩者以最快的速度在空間內擴散,
這種現象即是所謂的電磁波,然後可以分作多種類型,李牧塵能借由獲得較為全麵的塵世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