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聞其詳。”
鏡人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基礎邏輯。”
“此話怎講?”
“因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邏輯也就完全不同了。”
“你的意思是,鏡中世界和我所存在的世界完全相反,所以思維模式也是相反的?”
“不至於成兩極化排斥,但還是非常不同。比如以邏輯為主的人在鏡中的分身,可能就是徹頭徹尾的感性論者。火爆脾氣的人在這裡可能溫順,甚至低聲下氣。”
“你這番話讓我想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
“你說說。”
“中庸的人在鏡中世界是否還一樣中庸呢?因為不極端,也就沒有另一極端可以傾斜。若是在現實世界中總是在儘力保持平衡,那麼在鏡中世界應該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吧?”
大祭司嘴角上揚“大人的思維好跳躍。”
“也許在鏡中鏡外都跳躍,思維模式和人格特質還是很不同的。”
“你說的,是一種很難,很難做到的,境界。要做到中庸,不是特質的養成,而是能力的訓練。”
“請詳細說說?”
“平衡對於人性來說,不僅僅是順應自然之力那麼簡單。自然與人性之間本身就是存在基本衝突的,要在這衝突之中尋求平衡之道,也是人性特質之間的統籌與協調。”
“自然與人性之間的基本衝突是什麼?”
“生存理念。自然無所謂誕生毀滅,萬物萬靈在期間生存各有各的規律。然而誕生對人類來說是大事,毀滅更是天大的事。在量級的存在上的區彆導致了根本的需求區彆,需求區彆也就導致了認知區彆。我說的你可明白?”
“大概明白。”
“鏡中世界的存在,就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人之力。”
“如何平衡呢?”
“在鏡中照見自己的反麵,從而在極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這個平衡又是什麼意思?”
“我隻是鏡之世界的守護者,並不是二界平衡者。你問我,我怎麼知道?”
“也是,也是。”
“所以,你要不要進入鏡子裡的世界呢?”
“為什麼?”
“這樣你可以看到你的反麵,從而獲得平衡。”
“不用了。”
“如此不思進取?”
“倒不是不思進取。”
“那是……?”
“我不信任你。”
“哦,好直白,好傷人。”
“也許也是時機未到,目前沒有心思花在探索一個全新的世界上麵。隻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其它的日後再說吧。”
“你在急什麼呢?”
“也許你問問鏡中的我,為何不急?那麼一切不就明了了。”
“現學現用咯。”
“那就算現學現用吧。”
鏡中人從身上取下一小塊鏡片,放在木桌上“如果日後想要進入鏡之世界,這就是一扇門。”
“這扇門要如何使用呢?”
“一直盯著它,看著鏡中的自己,讓神識自然地進入鏡後的世界。”
“多謝,我知道了。”
“這是屬於你的一片鏡子,千萬不要給彆人。”
“給彆人會怎麼樣?”
“反正就是不太好。”
我把鏡片放回大祭司手中“那您帶回去吧,我估計不會使用它的。”
“為什麼?你在逃避些什麼?”
“不是逃避,目前這個狀態,不想再多一事罷了。”
大祭司看起來有些失落“好吧,那日後有機緣再說吧。”
“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
大祭司起身,看我不語。
“你是否覺得我錯過了一個很寶貴的機會?”
“正是。”
“寶貴的機會在沒有需求的人手中,也隻是浪費而已,不是嗎?”
大祭司看著我,依舊不語。
“把這個機會留給知道珍惜它的人吧,祝你之後的工作一切順利。”
“你也是,大人。”
大祭司不再堅持,他將鏡片重新貼回自己身上,轉身離開了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