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歌沒有直接評價老皇帝,按自己的方式朝對方提問。
聲音響起。
老皇帝微微一怔。
顯然沒想到他會向自己發問。
但關係到國運。
老皇帝沉吟一會後,出聲道“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與山河土地。”
話音落下,蘇長歌點了點頭。
“臣鬥膽再問陛下,您口中的天下百姓具體是指哪類人?”
此言一出。
老皇帝臉上露出幾分疑惑。
“朕為天子。”
“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不分伯仲。”
老皇帝凝聲說道。
聽到這話,蘇長歌並沒有反駁,而是自顧自的說道。
“天下百姓,可粗分成士農工商四類。”
“士者,有功名、官職在身者,不事體力勞動,靠農、工、商供養。”
“商者,低買高賣,囤貨居奇,壟斷經營,靠此來賺取錢財。”
“工者,能工巧匠之輩,靠手藝活命。”
“農者有三,一為有田產的自耕農,自給自足,二為沒有田產的佃農,靠替人耕種養活自己,三為有大量田產的地主。”
“地主本身不從事勞作,雇傭佃農來為他耕種。”
蘇長歌開口,條理有序的說著。
老皇帝聽完不由點點頭。
古語有雲,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柱石,缺一不可。
不過蘇長歌對於農者的劃分。
倒是讓他耳目一新。
正想著,對麵再次傳來聲音。
“敢問陛下,士農工商四民當中,哪類百姓人數最多?”
蘇長歌開口,麵帶笑意的問道。
他已經準備摻私貨了。
而此時。
伴隨聲音響起。
老皇帝並沒有沉吟太久。
“四民當中,農者百姓眾多,其它三者相加亦不能及也。”
老皇帝篤定的回答道。
“那農者三類中,誰人數眾多?”
蘇長歌繼續問道。
聞言,老皇帝陷入沉思當中,良久過後,才不確定的回答到。
“自耕農居多?”
老皇帝開口。
聽到此話,蘇長歌搖了搖頭。
“曆朝曆代開國之時,人口稀少,土地閒置。”
“自耕農確實是農者的主體。”
“但時過境遷,如今大晉人口遠勝開國之時,而土地卻還是那麼多。”
“而在這段時期內,有部分人通過各種手段買下自耕農的土地,日積月累下,僅僅隻是一人之地,就有成千上畝。”
“丟失土地的自耕農,生活缺少了保障。”
“不想被餓死,就隻能投身於地主之下當佃農,終年勞作僅為吃上口飯。”
“久而久之。”
“富者恒富,貧者恒貧。”
“陛下,這天下最多的不是自耕農,而是沒有田產的佃農。”
蘇長歌說到這裡停了下來,掃了眼太子和老皇帝,然後再次出聲問道“陛下,太子,你們可知普通百姓一月賺多少文錢?”
此言一出。
老皇帝和太子對視一眼。
隨後,太子先說。
“皇都百姓一月三兩銀子,地方上一月約九百文錢,折合一兩銀子。”
老皇帝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雖然是高高在上的主宰,但不代表他就不關心底層百姓。
否則錦衣衛和東廠探子乾啥吃的?
“確實如此。”
“不過太子殿下所說的,乃是自耕農一月賺取的銀錢。”
“佃農沒有田產,莊稼收獲所得七成歸地主,而且還要上繳丁稅,再除去吃飯、疾病等開銷,一年下來僅能勉強果腹。”
蘇長歌長歎口氣,接著繼續說道。
“亞聖曾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佃農的人數最多,遠超其他三民,但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國運為何會勢頹?”
“國運,乃一國百姓信念所凝聚。”
“這天底下人數眾多的佃農都連飯都吃不起,國運如何能不勢頹?”
“此外,前朝為何會滅亡?”
“皆因沒有田產的佃農人數越來越多。”
“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百姓們到最後甚至就連吃飽飯都成了奢侈。”
“如此一來。”
“對他們而言,不反抗隻有死路一條,反抗尚有一線生機!”
“禮聖曾曰,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這天下佃農皆反,江山更迭,隻在朝夕之間!”
蘇長歌開口,語氣格外凝肅。
他借用了亞聖和禮聖觀點。
不過也摻了些私貨。
借助一長段的分析,強行將亞聖和禮聖口中的‘民’與佃農綁定。
同時將上層階級的皇權與百姓捆綁。
當然,這也算不上忽悠。
土地兼並確實是王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隻不過,光靠佃農是無法推翻一個王朝的,唯有讀書人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由一個主導者來帶領,才能無往而不破。
但他自己就是讀書人。
說出來之後難保老皇帝不會多想,所以乾脆把這點給省去了。
而此時。
老皇帝和太子聽完這番話,瞪大了眼睛,心中如驚濤駭浪般無比震驚。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兩句聖人之言,他們很早以前就知道。
因此這些年來,除了蠻夷侵擾邊疆以外,大晉都沒有額外加征稅賦徭役,
甚至有時候某個地方鬨了天災,還會免去一到三年的稅賦徭役,以此避免百姓負擔太大,爆發民怨,抵抗朝廷。
但聽蘇長歌這麼一說。
好家夥!
原來亞聖和禮聖是這個意思!
難怪國運會勢頹,難怪前朝會滅亡,一切的源頭竟然是最不起眼的佃農!
心念至此。
老皇帝和太子突然想到了什麼。
頓時感覺背脊生寒,心中生出一股名為危機感的恐懼。
若是按蘇長歌這樣說。
免去稅賦頂多是減緩自耕農轉化成佃農的速度,並不能完全根治。
而且現在大晉的佃農人數已經很多。
雖然不知道具體數字,但十之四五應該是有了,約占了大晉一半人口!
換而言之。
大晉已經有傾覆的風險!
但是問題來了。
該怎麼辦才能阻止自耕農變多?並讓他漸漸變少,轉為自耕農呢?
想到這。
老皇帝和太子目光齊齊看向蘇長歌。
在他們看來,蘇長歌既然能發現這個問題,應該有解決的辦法在。
“卿可有何良策解決此弊端?”
老皇帝開口,語氣有些急切。
不過事關大晉江山,他身為一朝之君,除了太子,全天下估計沒人比他急。
也就在這時。
太子突然想到此前蘇長歌提出的攤丁入畝之法,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蘇長歌的目光竟放的如此長遠。
這份才華和眼界。
簡直曠古罕見!
半點不輸上儒道三位聖人!
正想著。
蘇長歌緩緩開口。
“臣有上中下三策,可解決或抑製土地兼並之難題。”
此言一出。
老皇帝和太子頓時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