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之骨血,護你安寧盛世!
楚寧琛還是太子時,東宮的女人並不算多,且楚寧琛並沒有側妃,隻有四位良媛和幾位良娣,在東宮時,太子妃方予寧便是位份最高的女人了,沒想到楚寧琛稱帝之後,卻並沒有冊封方予寧這個太子妃為皇後,而是將中宮空置,四位良媛分彆冊封為德妃、良妃、純妃以及怡妃;幾位良娣也按照進入東宮的時間,分彆冊封了嬪位,還都是有封號的嬪;隻有方予寧,楚寧琛似乎連封號也懶得想,就直接封為寧嬪了。
太子妃沒有被冊封為皇後,這是眾人都沒有想到的,卻也是有些人喜聞樂見的。這裡麵,最高興的恐怕就是剛剛被冊封為怡妃的沈知意了。
沈知意早在進入東宮之前,就同方予安有過節;進入東宮以後,位份又在方予寧之下,早就看方予寧不順眼了,可以說,她是最希望看到方予寧落入到低穀中的了。
四妃之首的德妃,正是以前的郝良媛,她一直是不溫不火的,也非常的善解人意,以前在東宮時,也並未對方予寧有過任何不滿,但不代表著她不想當楚寧琛的正妃;如今她為四妃之首,更是代管中饋,而方予寧不過一個小小寧嬪,她也不免有些得意起來。
在沒有皇後的情況,原本不需要低位的妃嬪每日都向高位的妃嬪去覲見的,若是太後再無召見的話,這些妃子們可以一直不必相見;但沈知意為了羞辱方予寧,便提議每月十五,眾位妃嬪們還是要相聚一下,美其名曰交流感情。
對於這些事,楚寧琛自然是沒什麼意見;他剛剛登基,又是在那種情況下獲得的皇位,雖說朝堂上的眾人心裡多少都明白一些,但始終有些人會將這些質疑擺在明麵上。楚寧琛如今正是忙著穩固朝堂的時候,根本顧不上後宮中的那些瑣事,更無暇顧及方予寧了。
冊封之後,方予寧終於從那個不見光亮的小屋子裡被放了出來,楚寧琛賜了她一座偏遠的、巨大的,但並不符合她嬪位身份的宮殿,但卻隻撥給她幾個內侍和宮女,這也就導致了,那麼大的院子裡,總有打掃不到位的地方,所以總顯得有些荒涼。
冊封結束之後,沈知意找過幾次方予寧的麻煩,德妃郝蒹葭原本還有心從中調停一下,但發現楚寧琛絲毫不在意方予寧之後,便也就隨了沈知意的意。
以前的方予寧有多高高在上,如今她就被踩的有多低入塵埃;但是這些,她全部都沉默的接受了。她並不抱怨什麼,相反,她覺得,若能就這樣度過一生,哪怕辛苦點,她也覺得是安寧的。
但奈何她想過的無欲無求,不爭不搶,但總有人不想讓她好過。
楚寧琛其實並不是一個太重情欲的人,他在床第之間的怪癖,似乎也隻針對方予寧一人;每當他政事不順或心情不佳時,他便會去找方予寧。而最近,他幾封詔書嚴令方予懷和方予安返回暉都卻無果時,他便將全部的怒氣和怨氣都發泄在方予寧的身上。
方予寧以前是太子妃,拒絕不得;她如今隻是一個小小的寧嬪,麵對已是帝王的楚寧琛,更是沒有辦法逃避和拒絕;但她也無法做到迎合,每一次,都好似完成一件不得不做的任務一般,祈禱著楚寧琛能夠快一點結束,快一點離開;但每一次,都會被楚寧琛折磨到後半夜後昏睡過去,然後第二天一早便會被沈知意以賞賜為由,叫去怡然殿冷嘲熱諷加立規矩。
郝蒹葭或許是真心愛慕楚寧琛的,她嘴上說著對方予寧不在意,但是卻放任沈知意,甚至是其他人對方予寧的欺負,就連以前在東宮裡的良娣,現在嬪位上的妃子們,都能來踩方予寧一腳,她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看不見;直等到事態快要失控之時,出來做個和事佬,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將事情揭過去。
而方予寧始終默默忍受著,直到她在宮裡見到了最不應該出現在她芳華殿裡的人。
距離冊封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裡,方予寧收到了方予安和方予懷的家書,信裡字裡行間都是對她行為的不理解;然而方予寧不知道她現在是否還處在楚寧琛的監視之下,她不敢放鬆警惕,更不敢在信中解釋自己所做的這一切,便隻能沉默著。
方予安在信中也寫到,她和方予安表麵上以北境不穩,蒙圖有異為由,拒絕返回暉都,但實則暗地裡,他們已經在快馬加鞭地往暉都趕了,方予安還在信中說道,她一定會將方予寧救出皇宮的。
可方予寧卻覺得自己沒有臉麵再見自己的家人。或許她的命本該如此吧。
直到這天夜裡,她見到了他。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楚寧煥總算是活了過來。他此前失血過多,且靠近胸口的地方有一處致命傷,導致他隻能臥床休養,直到此時,才堪堪養好了一些,他便想方設法地聯絡上以前在宮裡預留下的老人,探聽到方予寧的住所之後,潛了進來。
也幸得楚寧琛給方予寧賞賜了一個這麼大的宮殿,但又不給她配備那麼多的人手,楚寧煥打扮成太監的模樣混進來時,並未引起任何的注意。
但當方予寧看見他時,著實被嚇了一跳;隻因楚寧煥如今的模樣,同一個月前,在養德宮前與楚寧琛一爭高下時的模樣,完全不一樣。
眼神無光,但卻透露出凶狠的神態;臉部的線條也更加的鋒利,但也更加蒼白;瘦弱的人體套在太監服下,竟被風吹的鼓起,就好像隨時會被吹走一般。他似乎自養德宮之變發生之後就變成了這樣,但也隻有在麵對著方予寧時,楚寧煥的臉上,才露出些許的柔意。
而這,似乎楚寧煥自己也並未察覺。
“你,過的好嗎?”
“你身體可恢複好了?”
方予寧和楚寧煥不約而同地出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