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場特彆酣暢淋漓的比賽!”
“這是偉大的比賽!”
“我們的傳說開始了!”
“我感覺不到被撞擊的疼痛!”
“我和我的兄弟們,我們站在一起!”
“呼~”
“呼~”
“呼~”
人類的情緒很容易傳遞給身邊的人,在幾十個強壯男性的呼聲和強烈的碰撞欲望中,比爾覺得自己前所未有強大,他能撞翻十個對手!
呼完以後,隊長帶上頭盔,穿過隊員,率先走向更衣室門外的通道,幾十個如同全甲格鬥的參賽騎士一樣的球員們一個跟一個,朝著外麵走去。
即使整支球隊還沒有亮相,觀眾席上的歡呼聲就已經震耳欲聾。
拉拉隊的真正作用在此刻體現,她們不僅是中場休息時吸引關注的跳舞隊,還是觀眾席的組織者,負責將同一球隊的支持者換到一片區域,並發放應援的旗幟、帽子、小喇叭等,以及掌控球迷們的歡呼節奏、呐喊的口號。
比爾也跟著隊員們小步跑入場,雖然頭盔讓視線變小,他還是很努力的去找大舅、舅媽和桃樂絲尼奧他們,同時也學著隊友們朝觀眾席招手示意。
整支球隊在形如“烤架”的球場一周小跑一圈,觀眾的歡呼這才稍稍減弱,對手紐約郡-林肯高中的校隊隊員列好陣後,雙方的球員相向而行,挨個擊掌表示友好,當然給裁判的是握手這樣的正式禮節。
而後正式開始比賽,比爾這樣的板凳球員去“烤架”邊的凳子上坐著,特勤組開始準備開球。
開局時,首次的控球權由雙方隊長猜投擲硬幣的正反麵得到,接著雙方的特勤組開始開球。
此時,進攻方的球員不能提前越過開球線,而防守方拿球,並在己方三十碼處的球座上踢給進攻方,進攻方的開球手接住球後儘量向前推進,直到被防守方攔截,此時球的位置就是進攻方發起進攻的。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介紹下橄欖球場的標準樣式了。
標準場地長100碼,兩端各有一個陣區(endzone)各10碼,總共120碼長,寬53碼。
比賽場地中碼線標記在50碼線,每5碼用一條線劃分,而每5碼之間會有兩列平行的短線,每條短線相距一碼,同時每一檔比賽的開球必須在兩列線之間。同時,每一檔進攻中橄欖球所在的線則被成為爭球線leofscrioal)。另外,如果球員身體的任意部位觸碰到底線或邊線外,則會被視為出界。
因球場的線如同燒烤架,因此橄欖球場在很多場合都被叫做“烤架”。
蛤蟆屯高中的開局不算好,霍華德隊長沒有猜中硬幣的正反麵,於是沒有拿到球權,好在負責開球的特勤組還算給力,一個大腳乾到了對方二十碼,然後在對方的四十碼處成功攔截,這意味著蛤蟆屯校隊的防守方多了十碼的緩衝,也就是總共六十碼的領地。
因為美式橄欖球的英語名稱是aricanfootball,直譯過來是美式足球,所以很多夏國人真認為橄欖球是足球的變種,實際上兩者差遠了。
美式橄欖球,其實是回合製的領地爭奪遊戲,擁有球權的一方擁有進攻權,另一方組織防守,每隊在球場上保持十一名隊員即可,比賽間隙可以無數量限製換人。
球在哪裡,領地的邊界就在哪裡,等到進攻方將球帶進防守方端區,也就等於進攻方將自己的領地邊界擴張到了防守方的首都,防守方滅國,進攻方得六分,在特勤組拿到附加分後,讀檔重來,球權轉換。
在這個“滅國”的過程中,也是處處體現了美國人的規矩。
比如“贏家通吃”這個滲透進美利堅民眾方方麵麵的潛規則,進攻方拿到球權後,就擁有一個四檔進攻的機會。
四檔進攻顧名思義,就是先後發起四次進攻,這四次進攻必須要爭取到球的位置推進十碼,每一次進攻的起始點就是上一次進攻的終止點,也就是上一次戰爭結束的位置。
四檔進攻推進十碼後,進攻方再次得到下一個四檔進攻,如果進攻方每次都能保證十碼的推進,那就能贏家通吃,直到推進到防守方的端區。
而每個四檔進攻都有第一個首檔進攻,因此爭奪十碼推進的過程也叫做爭首攻,隻要源源不斷拿到首攻,就能持續擁有球權。
s求收藏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