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的電高爐已經升溫到很高的水準,隱隱約約能夠感受到灼熱。
二十餘名工程師和一線工人正在按照da上傳輸的圖紙和參數要求進行核驗。
一邊檢查人工智能的步驟和精度,幾個高級工程師同時也在傳授相關的理論和實操知識。
目前來說,所有進入龍山基地的人員,無論是跟隨秦濤入駐的s城幸存者,還是基地原有的工作人員,以及後續由肖偉帶隊營救的關聯人員。
除了例行的身份核驗,所有人都要經過命運係統的評估和篩查。
通過對腦組織發育的情況、當前技能掌握熟練度和人生閱曆進行綜合分析,命運智能將對新進的基地人員進行分配。
通常來說,年齡在二十至五十周歲的原共和國公民,都會被分配到最合適的崗位。
包括軍事指揮與作戰部、綜合管理部、後勤部、科研部以及按照秦濤的意思最新成立的教育和創新部。
當然,這些部門之下還會各自分管更加詳細的工作,相互之間也會有交集和協作。
材料能源研究所目前在科研部的管理之下,主攻材料和能源相關的研發和製造。
團隊以原有班底為基本框架,結合幸存者中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員和適合該項目的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生產。
“指揮官來了!”
幾個年輕人看到秦濤身著軍裝遠遠走來,也不管班組長正在布置任務,激動喊出聲來。
這幾個小子,還真是莽撞。
班組長無奈收起da,雖然對小年輕的激動有些無奈,不過也是有著足夠的理解。
畢竟自己也是挺期待近距離接觸這個年輕的基地領導人的。
他並不是基地的原有工作人員,因此對這個新的工作環境還是有點陌生,更彆說對於那個傳說中的年輕領導人,更加是不熟悉。
看了看麵前幾個工人和其餘的工程師。
他們無一都把工作放下,逐漸簇擁著朝秦濤方向小跑過去。
這個年輕人,倒是有著相當的魅力和凝聚力。
男人名叫陸塵,是原燕郊機密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之後因為研究所感染嚴重,被臨時安置到燕郊中型軍事隔離點。
在到這處秘密基地之前,陸塵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進行研究了。
相比較於每天重複且難以下咽的應急食物和粗製糧食,他更加難以忍受這種混吃等死的日子。
作為軍方研究所的研究員,他也曾經向燕郊軍事隔離區的指揮官上交過書麵報告,要求逐漸恢複研究工作。
畢竟在末世來臨之前,他研製的超高強度鈦鎢合金已經取得了突破。
如果試驗得以完成,即便是成品參數達到理論值的百分之八十。
那麼陸塵都可以拍胸脯保證,從此共和國的裝甲部隊將會在地球上通行無阻。
可惜了,燕郊隔離區當然不會有什麼材料研究的硬件設施,也沒有多餘人手將陸塵專門護送到首都附屬的實驗室。
就這樣陸塵在自己那個小隔間裡度日如年。
在那段日子裡,他也經曆了大小數次屍潮對於隔離點的衝擊。
也曾經幫助管理層進行防禦設施的加固。
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外出,讓陸塵接觸到了基地裡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