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國手握邦周天命,想必您都是清楚的。
邦周天命還沒有失去,秦國和楚國就想要試試九鼎輕重,這樣挑釁社稷神器,難道以為會沒有懲罰嗎?
隻是因為秦國和楚國數百年來攘除夷狄有功勳,所以我才來勸您二位回去。
若是不願回去,等到邦周天命化為利刃,對秦國和楚國又有什麼好處呢?
到那時,您一定會怨恨我今日沒有告誡您。”
洛言這一番話,讓楚王臉色有些陰晴不定,他是楚國的君主,比嬴諾知道的隱秘多得多。
秦國是真正的土包子,楚國曾經可是有洛國嫡係入仕的,所以顧慮更多。
嬴諾沒見到楚王的臉色,笑著說道“太子,晉公犯下大錯,是理應受到懲罰的。
他曾經在戰前稱大王是蠻夷,並且以此討伐。
還要求楚國割讓三百裡的土地,現在晉國應該為楚國割讓三百裡的土地。
隻有這樣做,大王才能原諒晉公的失禮。”
楚王已經想要撤了,見到嬴諾提出的條件並不苛刻,料想洛言應該會答應。
於是連忙說道“嬴諾將軍所言不錯,晉國應當割讓三百裡的土地。
秦國和楚國是姻親盟友之國,秦伯對楚國的幫助寡人一刻也不敢忘。
寡人願意將其中一百五十裡的土地贈予秦國,就割讓在函穀關以西吧。”
秦楚兩國瞬間就達成了一致。
實際上這些土地,不論晉國願不願意,在晉國實力受損的時候,秦楚兩國都能通過戰爭拿到。
但如果能兵不血刃,為什麼要動刀子呢?
秦人和楚人的鮮血也是非常珍貴的,不是那些可以隨意消耗的奴隸。
秦國的勢力不能通過函穀關、楚國的疆域不能越過伊洛之水和太室山,這是洛國劃定的底線。
底線之內,無所謂。
於是洛言沉吟一下,正色道“那便將函穀關以西的百五十裡土地和漢陽之上的百五十裡土地分彆割給秦國和楚國。
三國簽訂盟約,再不興兵,共同尊奉天子,攘除夷狄,保持諸夏列國的安定。
以昊天素王的名義,洛國見證,若有違逆,上天踐之。”
楚王、嬴諾同聲唱諾道“太一少昊在上,秦楚兩國與晉國弭兵,尊奉天子,共討蠻夷,若違此誓,墮入黃泉!”
這是諸夏列國的大事,史官們紛紛記錄在竹簡上。
弭兵之盟達成,秦楚兩軍開始緩緩後撤,準備回到國中。
望著撤走的秦楚聯軍,想到了國中公族,重耳恨聲道“現在是時候回去清算那些叛徒了!”
他最恨的就是這些背叛的公族,甚至遠遠地超過了秦楚聯軍,戰場之上,生死無眼,但是自己人背後捅刀子是無法容忍的。
晉國、洛國以及隨之而來的多國軍隊浩浩蕩蕩的開往晉國。
麵對著來勢洶洶的重耳,晉國公族頗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
先前他們封鎖邊境城池就能讓重耳遠走,不是因為他們強大,是因為晉軍缺少糧草,而且秦楚兩國就在後麵追殺。
晉軍若是敢與他們接戰,勢必會被緊隨其後的秦楚兩國絞殺。
但是現在晉軍沒有了後顧之憂,軍隊的傷亡遠遠低於他們的預料,還有列國軍隊的乾涉,這一戰就是以卵擊石。
任何勢力都不會缺少軟蛋,幾乎立刻就有人想要屈膝投降了。
發動這一次叛變的公族領袖是公子楊,他是上代晉侯的弟弟。
麵對這些想要投降的公族,公子楊冷笑道“看看你們現在這副醜惡的嘴臉吧,重耳對你們的評價真是一點都沒錯啊。
你們自詡翱翔九天的雄鷹,實際上卻是盜竊糧食的碩鼠,身上披著華美的布帛,但是內裡卻是襤褸的乞丐。
收起伱們那些卑躬屈膝的想法吧。
晉軍戰死了五萬以上!
那些士卒恨不得吃掉我們的肉,喝光我們的鮮血,難道重耳會阻攔他們嗎?
公族之中有無數的黃金、銅器、美玉、布帛,這都是重耳需要賞賜給士卒們的,難道他會從自己的寶庫中取用嗎?
重耳毫不留情的殺死了公子舞和公子林,難道他會放過我們嗎?
這是多麼可笑的想法啊!
安心的在翼城迎接死亡吧,不要懷有僥幸的心理。
不論是到天上,還是墮入黃泉,這都是上天的旨意,凡人要做的就是遵從它。”
公子楊倒是看的很清楚,明白重耳絕對不過放過他們。
晉國公族的軍隊還算是精銳,但麵對剛剛從戰場上下來,心中全都是憤怒殺戮的士卒,這根本就不夠看。
但是他自己豁達,不代表其他人都是如此,有的人負隅頑抗,親自率領著軍隊與重耳作戰。
但的確是以卵擊石。
晉國軍隊連戰連捷,完全就是單方麵的碾壓,短短的時間之內,就一路殺到翼城。
望著眼前滄桑的翼城,明明離開了不久,卻有經年隔月之感。
重耳轉頭對洛言有些感慨的說道“太子,十幾年之前,就是您帶著洛國和齊國的軍隊,幫助我登上了晉國的君位。
現在又是您帶著洛國軍隊,挽救我於危難之中,這樣大的恩情,恐怕重耳今生是無法報答了。
重耳知曉曆代洛侯所願,不過是諸夏列國能夠止戈罷兵,共討夷狄。
重耳願意以昊天的名義,向您立誓,重耳一生,定然會遵守弭兵之盟。
即使晉國再度興盛,也絕不無故向列國使一兵一卒。”
洛言肅然道“有晉公這番話,想必父親能夠滿意了。
您有了這樣的德行,一定會成為一位真正的霸主,諸侯們感恩於您的恩德,一定會服從您的命令。
伊洛之戰這樣的失敗,再也不會降臨在您的身上了。
晉國會再度強盛,邦周的天命得以維持,這是應該被載入史冊的。”
……
在伊洛之戰後,晉國實力大損,秦國和楚國還沒有稱霸中原的實力,在洛國的調停之下,三國簽訂了弭兵盟約,這是春秋時期第一次由主要大國提出並遵守的平等條約,直到負責調停的貴族洛言逝世,諸夏列國之間長達三十年的和平才開始漸漸打破。——《劍橋中國史·東周卷三》
下一章重要人物出場,我還得再修改修改,下午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