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洛國一直都在關注著列國變法的事情,這些分布在列國之中的法家,所行所為都是一場場的大型實驗。
這些年洛國從各國的變法之中,得到了不少經驗,但是從來沒有一個變法,能讓洛國宮室如此嚴肅。
洛理沉聲道“這些年列國變法,雖然都是推行霸道,但像是齊國的變法,脫胎於管子。
管子本就提倡強國富民,所以齊國的變法對國人的壓榨還算是較輕。
魏國變法對人的控製就比較強,但好歹還算是留了一線生機,尤其是隨著魏侯卿死去,魏國的刑罰漸漸寬鬆起來。
秦國這個……
我真是懷疑,這位左庶長衛鞅,是不是看過先祖明公所著的霸道,太狠了,除了不能肆意的打殺之外,這和昔年的奴隸有什麼區彆呢?
不能隨意的遷徙,強製性的服役,生來就要贖身上的罪,從十幾歲到六十歲,這可真是不把人當人看啊。”
衛鞅變法最核心的並不是所謂的軍功爵製,一個獎賞體係並沒有那麼大的能量,能改變一個國家。
所有變法的根本目的隻有兩個,第一是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第二是增強國家所能調動的實力。
列國變法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改變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就是因為新的製度,能夠讓中央從國家之中抽調出更多的力量,從而投入到國家的軍備戰爭中。
而秦國的這個變法,對國家的控製,幾乎達到了這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洛理麵上有些疑惑,他手中握著另外的書簡,那是衛鞅曾經在學宮之中同眾人辯論時的話語。
這就是洛國學宮的強大之處,基本上列國之中有名有姓的人,都曾經在洛國學宮之中求學,對於他們的執政主張,人物性格,都能夠從平時的言行之中了解到。
但是衛鞅的變化太大了,“從他之前在學宮之中同眾人的辯論來看,在法家之中,他並不是如此重罰之人,相比較其他的法家子弟,他甚至還有一些讚同王道,這是很難得的。”
洛策仔仔細細地看著衛鞅的一言一行,沉聲道“正是因為他既了解王道,又精通霸道,所以才能造就出這樣一部律法,他與魏國和韓國的變法都不同,他是真正要將法淩駕於君主之下,萬人之上的。”
說著,洛策指著竹簡之中的一處說道“理兒,你看這裡。
衛鞅說‘儒生總是認為洛國八百多年來未曾變化,卻依舊昌盛,所以改變現在的製度是沒有必要的。
但事實的真相呢?
洛國直接跳過了中間的貴族,將恩澤灑下到國人身上,這和變法所達到的效果沒有區彆。
所以想要強盛國家,就要學習洛國,能夠控製的底層越多,國家就會越強。’
看到了吧,洛國的王道,衛鞅是非常明白的。
但洛國是不可複製的,所以他選擇用霸道的方式去達成同樣的目的。”
洛理冷聲道“洛國王道重民之生死,是潛移默化的,最終所有人都會以國為家。
但衛鞅的卻是邪路,從貴族到庶民,所有人都會恨他。
尤其是庶民,恐怕恨不得秦國死,若是有朝一日,這些秦人見到洛人所生存的環境,恐怕立刻就會反過來覆滅秦國。
不過天道循環,衛鞅這麼激進的改革,一定沒有好下場,楚國僅僅是軍事變革,就掀起了那麼大的波瀾,變法之人本來善終就少。
衛鞅幾乎變動了整個秦國的製度,等到這一代國君薨逝,衛鞅必死,也算是為他所造的孽還債吧。
他或許是最成功的法家弟子,但諸子聖廟之中不會有他的位置。”
洛理毫不掩飾他對衛鞅的惡感。
————
由於吸取了魏國和楚國變法的經驗教訓,衛鞅在秦國之中所實行的變法是整個戰國時期最徹底、最成功的,迅速地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並且將秦國武裝成了戰爭巨獸。
但衛鞅的變法過於極端的使用刑罰的力量,主張輕罪重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秦人,造成了“民不知國”的現象,最終興盛秦國的製度,同樣埋葬了秦朝。——《戰國變法合集》
商鞅,這個人,唉,算了,不說了。
還是說說《商君書》,這玩意不知道是不是商鞅寫的,反正用這玩意都該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