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之傳奇!
資料貼,方便大家理解騎兵和馬鐙的發展曆史,和影視作品中不同,秦代時的騎兵是沒有馬鐙的,那時的中原騎兵大多以輕騎為主,多是弓騎和斥候為主。八翼天使的文章非常好,轉載給大家,就不在占用正文內容了。作者八翼天使馬鐙騎士時代的開端曆史上公認的最早的騎兵出現在3000年前的亞述王國。公元前216年,西方的偉大軍事天才漢尼拔帶著他的4萬名雇傭軍,其中騎兵1。4萬人,與羅馬的8萬名士兵在坎尼一場激戰,結果漢尼拔以6000人的代價換取了7。5萬羅馬人的生命。從此,騎兵作為歐洲戰場的主力開始慢慢崛起。早期,歐洲沒有馬鐙。騎兵為了不從高速奔跑的馬背上掉下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地夾緊馬腹,並且抓住粗硬的韁繩維持平衡。毫無疑問,這樣的姿勢是不可能衝刺殺敵的。到亞曆山大率軍東征、橫掃中亞大地時,他的將士們的雙腿還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後來,馬鐙由中國傳入了歐洲。這個看似不大的曆史事件改變了歐洲的命運。美國曆史學家林恩·懷特說“隻有極少數的發明像馬鐙這樣簡單,對曆史卻產生如此催化劑的作用。”英國博士李約瑟把馬鐙對歐洲曆史的神奇作用用一句話揭示出來“就像火藥在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製度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階段幫助了歐洲封建製度的建立。”馬鐙的使用為騎手們在馬上找到了一個支點,使得騎兵更具備衝擊力和近身肉搏能力。歐洲人踩著中國的馬鐙進入了騎士時代。那麼,騎兵在中國又是怎樣登上曆史舞台的呢?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一直以來,人們都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作中國騎兵的起源,但我認為,首先使用騎兵的國人(西周意義上的“國人”,不包括戎夷蠻越等胡族),是秦人。周室東遷後,世代為周天子放馬的半遊牧的秦人以騎對騎,與西北胡族展開血戰,恢複國人在渭水流域的統治,秦軍騎兵也是中國騎兵的起源。然而,當時的秦軍騎兵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他們隻是依附於步兵和車兵的輔助兵種——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仍是一個沒有馬鐙的年代……胡服騎射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改變了軍隊裝備和作戰方式,讓騎兵成為了與步兵車兵相提並論的獨立兵種。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開始發展騎兵。然而,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沒有馬鐙,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隻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準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所以在戰國,雖然大規模野戰、殲滅戰和攻城戰屢見不鮮,但騎兵的運用仍停留於偵察、騷擾、掠陣、掩護上,著名的秦軍大陣,也是以步兵和弩手為主力,騎兵也沒有完全取代戰車成為野戰的主要機動力量。戰國是鐵器的萌芽階段,但從整體上看,戰國軍隊仍處於青銅時代,鐵器在當時十分昂貴稀少,隻有在農具上才能使用。人們高呼是鐵器促成了中國的首次大一統,可在我看來,戰國和秦朝,恰恰是人們將青銅的效能發揮到及至的時代。秦,這個中國曆史上最另類、最黑色的朝代,宛如它的締造者,內蘊深厚卻又鋒利易折的青銅一樣,好似一顆流星,光芒而又短暫的劃過曆史的天空……我佩服項羽,這個被後世臉譜化了的軍事家,在彭城,用三萬騎兵,屠殺了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寫下了中國軍事史上騎兵獨立作戰、並創造輝煌戰績的第一筆!彭城之戰,是騎兵機動性(從臨淄奔襲彭城)、隱蔽性(從聯軍側翼迂回背後一整個大圈子而未被發現)、擴張性(三萬騎兵拉開扇麵兜住了整整五十六萬人)的完美展現——從此,騎兵一躍成為冷兵器第一軍!
正因為有了彭城慘白、也正因為看到騎兵的強大戰力,劉邦立即派蕭何在關中在投誠的秦軍騎兵基礎上組建漢軍騎兵,這便是後世令人聞風喪膽的漢軍騎兵的先祖。青銅的秦,瞬間崩亡;鐵質的漢,如風登場。大漢無疑是最令國人熱血沸騰、悵然神往的年代——“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如果說秦軍是用頂級的青銅裝備和法令武裝起來的戰爭機器,那麼西漢的大軍就是用戰馬的咆哮和民族的熱血激發起來的膘悍之師!在馬鐙剛剛由上馬的踏腳演化成單邊蹬的年代,我們的騎士隻用一條腿,便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譜寫了一曲熱血戰歌、殺出了一個民族張揚與爆發的脊梁!你能想象,李廣、衛青、霍去病、馬援、呂布,他們都是右腳懸空在馬背上作戰的嗎?我不得不佩服匈奴人,在那片廣袤的大草原上,他們隻用雙腿夾馬,就威脅了中原幾百年!雙邊鐙的現世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雙馬鐙的較早實例。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由此可見,雙邊蹬是在兩晉時期在中國的貴族和軍隊中普及的。我們可以用騎自行車來聯想一下騎馬的情形單腳蹬板上車時,身體的重心偏向一側,雙手和腰腹的力量主要用來維持另一側的平衡;可當雙腳踏板行車時,身體就能自然的直立、甚至能夠雙放手做出一些動作。騎馬也是這個原理,當騎手的雙腳能夠“站立”在馬鐙上時,就能騰出雙手、解放腰腹的力量,使選擇兵器和做動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賽馬場上騎手衝刺時都是起身站在蹬上、臀部離鞍、身體前傾做動作——而這一切,都是基於馬鞍兩邊都有馬鐙;換言之,在沒有馬鐙時代,騎手隻能用雙腿橫向施力來抵消重力,這就很難讓臀部離鞍;臀部不離鞍,等於整個騎手的重量都壓在馬背上,試問戰馬又如何發力衝刺?所以雙邊蹬的發明和普及,對騎兵的大規模運用和戰術進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時候我在想,如果雙邊蹬再晚百年麵世,五胡的騎兵能夠如此肆虐麼?當然,曆史有其固有的規律,不是一件器物就能改變的;然而曆史偏偏又有如此多的巧合,在一副小小的馬鐙上烙下深深的印記……馬鐙發明後,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於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後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後才傳播到歐洲大陸。不過在我看來,歐洲的,隻能說是“騎士”,而非“騎兵”。騎士與其說是一個兵種,不如說是一個階級、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征。等級,在“士”和“兵”上很明顯的被區分開來。真正把騎兵的威力發揮到及至的,是蒙古人。歐洲人把蒙古騎兵稱作“黃禍”,不單因為他們的黃皮膚,更因為蒙古騎兵就像黃色的沙暴般席卷而來,湮沒一切……關於蒙古騎兵的戰術和生存術,這兒不再贅述;我要說的是,當蒙古人咆哮著直起身軀、翹起臀部、彎弓揮刀的那一刻,騎兵,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代!正如遊戲裡設置的騎兵克步兵,步兵克弓手,弓手克騎兵——世間萬物,相生相克。火器的誕生,仿佛詔告了一個時代的完結。中國人的發明的馬鐙幫助歐洲建立起封建製度,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又幫助歐洲摧毀黑暗的統治……當八旗銳騎在八國聯軍的槍炮下一排排倒下,當曾經大敗俄羅斯哥薩克騎兵的波蘭騎兵在德國人的坦克麵前血肉橫飛,當祁連山腳下最後的騎兵連被撤裁,當老兵們封起錚亮的雪楓刀……結束了,騎兵的時代;那曾經輝煌與榮耀的馬鐙,默默的耷在老馬的鞍旁,鏽跡潸然……
從漢代以後,各朝都有重騎兵,隻不過在軍中所占比例不同。當然,如果按史書上把重騎兵定義為人馬都披甲,那倒是數量有限,但僅就騎兵本身的護甲來看,超過10公斤的好像並不少,這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隻是在盔甲上沒有發展出整體式防護裝備(除了明光鎧)。秦朝時,騎兵所占比例很少(1100)常常擔任突擊、迂回、斷糧、追擊等任務,同時為加強主力部隊的的機動性,也改良了戰車,減輕了其重量將車騎編組在一起,使“輕車銳騎”配合戰鬥。騎兵部隊從屬於作為全軍主力的戰車部隊,保護戰車部隊的側翼。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中,騎兵在戰爭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並在部隊中普遍設置了專門統率騎兵的各級指揮官。劉邦就專設一隻精銳騎兵部隊——郎中騎兵。但戰車仍占有一定地位,雖然其作用日益縮減,當時還是把戰車列於百兵之首。漢初的騎兵已經自成方陣,具有獨立的戰鬥力,但在著裝方麵與步兵區彆不大,大多還是足踏麻鞋(沒有馬靴),也未有馬鞍(隻有厚墊)和馬鐙,隻有一部分騎兵披甲(占8)。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漢匈之間發生好幾次重大戰役,每場動員騎兵都常近二十萬騎。當時的戰車已經隻用於保障營地安全或後勤運輸,而騎兵已成為部隊的主力,並裝備了相應的騎兵裝備,高鞍的產生能更好的發揮騎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於奴隸社會時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裝備,同時由於步兵的負荷重量問題,為執行不同的任務需組建相應的步兵作戰單位,裝備的兵器也要求多樣化。由於軍隊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種,同一兵種還有裝備不同的作戰單位,指揮人員要在戰鬥中根據敵軍的長短處及地形的變化來部署不同兵種的部隊,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長短結合,相互支持,借以發揮兵器的最大威力。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文選》注裡講為方陣、圓陣、牡陣(還有個與牡相對應的不會讀)、衝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121bc)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李陵以步對騎的戰鬥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製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麵設置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仆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麵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裡分配到有關單位。(武庫每座庫房長100~200米,牆厚達4~8米,兵器分類存放)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煉剛”水平。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複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裡,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隻能使用手張弩。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短柄兵器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製,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寬4。4),也稱甲劄,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寬2。7~3。4,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寬不到2。5,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麵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劄編成的劄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另外劄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氏族門閥製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係,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麵,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係列變化。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麵貌出現,與五胡亂華時的那些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有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遊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進入中原以後,就與豪強世族聯合起來,自然門閥部曲製度和氏族軍事組織製度也就結合起來,自然又促使軍隊的核心發生變化,終於出現了人馬都披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鬥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致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隻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製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麵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劄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接,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麵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儘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明代騎兵所配火器,多為三眼銃或五眼銃,我以為其戰法近似歐洲龍騎兵,即乘馬機動,靜止射擊,因為火門槍無法在顛簸的馬背上點放。當然,不排除經過長期訓練後,騎兵能在跑動的馬背上開火,但那樣的話,訓練成本就很高了。
再看一下中國的騎兵發展史你就會更加明白了。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長處在於強大的機動力能力和衝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那時的戰爭比的是陣法,比如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中,雖然商軍十倍於周軍,但商軍中的奴隸們臨陣倒戈導致商軍陣型大亂遂一敗塗地。那時的戰爭沉悶的很,軍隊每行十數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隊,節奏非常緩慢。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所以我們的騎兵漫話就從戰國時代說起。騎兵的幼年時代——戰國時代(含秦代)中國曆史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麵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裡”,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列背水陣破趙之戰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使得戰場情形立即逆轉。影片《西楚霸王》中項羽劉邦征戰天下的戰場鏡頭中萬馬奔騰的騎兵衝鋒還是站了絕大篇幅的。光榮公司的老遊戲《項劉記》也反映了這一曆史時期的戰爭麵貌。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不過中國影視作品對於曆史一向是隨意慣了,撇開重大曆史真相的“戲說”演繹不論,但是不管任何曆史時期的騎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馬鞍馬韉馬鐙齊備就足夠讓人笑掉大牙了(有那樣的廢物編劇才有那樣的垃圾劇)。沒有馬鐙的騎兵根本無法控製馬匹做精細的動作,那些手持利劍長矛的騎兵如果真出現在秦末戰場上的話,我們隻能推測他們定是在進行時間旅行了。騎兵的青春歲月——兩漢時代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時期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麵,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曆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裡,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千古佳話。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製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製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複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齊天大聖當過的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製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了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當漢代的騎兵技術和馬匹數量達到匈奴水平之時,匈奴的末日便來到了。當漢軍普遍裝備鐵甲和鋼刀的時候,匈奴由於不產鐵,他們的箭頭都是牛馬骨或者是魚骨削製而成的,國力的懸殊對比造成了匈奴勢力退出亞洲的局麵(到南北朝時匈奴在亞洲才徹底消亡)。
騎兵的成人典禮——三國,晉,南北朝時代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三國曆史自不必談,特彆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間流傳的五胡亂中華),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馬鐙在西晉出現,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重裝鎧甲。重騎兵防護力強大無比,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的騎兵遠程武器還是弓箭(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製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這一時代從三國為開端,持續了數百年的戰亂,而出了三國題材大熱以外,國內外反映這一曆史階段的遊戲、影視甚至是文學作品都極少,我印象中好像隻有田中方樹的《奔流》描寫了南朝大將陳慶之的傳奇事跡。也許是這種這真正的亂世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無從下筆吧?騎兵的黃金歲月——隋、唐、五代和宋、金、蒙古時代在隋唐和五代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彆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唐代的騎兵最為強大,盛唐時期的大唐騎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騎兵作正麵對抗,而且勝率極高。這和唐代盛行的擊劍遊俠風氣密不可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多麼的燦爛輝煌!真想夢回唐朝啊……總體來說,隋唐和五代時期的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麵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宋、金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曆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占據了西北的產馬地區(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代作戰講究陣法,基本上都是把騎兵布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騎兵布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法與歐洲早期的騎兵運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說到底這也是缺乏馬匹的無奈之舉。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斡難河邊興起的蒙古民族將騎兵技戰術發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階段。在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製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了,整個歐洲都會臣服在蒙古的鐵蹄之下(當時世界人口是4億,而成吉思汗的遠征居然屠殺了1億人,這個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裡。在征服波蘭的戰役中蒙古人甚至進行了超過200公裡的戰略迂回,對於歐洲人而言是夢幻般的機動能力。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麵,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裡,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一個食物來源是掠奪)。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從隋唐到蒙古時代,中國的騎兵發展到了最高點。尤其是蒙古人不僅進行了騎兵戰術的革命,連蒙古馬也取代了中國土產的馬。但是諸行無常,勝者必衰,從宋開始正式將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這就為騎兵的衰敗揭開了序幕。光榮的《蒼狼與白鹿》係列所描述的席卷歐亞的蒙古鐵騎和帝國時代中的蒙古騎射手都不算是描繪出了蒙古鐵騎的真諦。真正追風馳電的騎士們以大地為家,金戈鐵馬、縱橫四海,令人無限的神往……曲終人散——明、清及以後的時代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信長的野望》中的騎鐵?)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槍)轟擊(火力準備)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歐洲直到拿破侖時代才發展出相類似的戰法。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隻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曆史,隻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縱觀中國騎兵的發展史,從騎兵的誕生之日起就領先於全球。騎兵戰術及其武器裝備的發展直至沒落正印證著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腳步。明能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擊敗騎兵為主的元朝,正說明了中國火器研究和應用的偉大成就。有明一代,其軍隊中火器的配置不僅超過日本,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國家。北京的禦林軍中神機營(火槍手部隊)人數是騎兵的數倍,連被稱為“流寇”的李自成大軍也裝備著大量的火炮和火槍。可惜的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壓迫使得資本主義被扼殺在萌芽狀態,晚清直至民國時代中國淪落為愚昧落後的半殖民地國家。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上同西方相比還有很大的不足。就本文而論,我在舉例說明中國古代曆史的時候居然隻能以日本的遊戲和美國的遊戲為例,不免令我掩卷歎息……玩家們在指揮著千軍萬馬馳騁於電子的戰場上時,有誰會在酣暢淋漓之際聯想到國家民族的過去和未來呢?作者八翼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