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之傳奇!
前麵到了個市集,呂素想向人打聽小川的行蹤,可一問之下居然沒人知道。急的她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不知該怎麼辦。
張量山見了安慰她“素素,你彆急,我估計本地人不可能知道小川他們的名字,你
“那怎麼辦?”
“你得形容他們的相貌和身材特征。”
“哦。”
結果呂素見人就問“有沒有見過一個個子高高,相貌英俊的年青人。大約一個月前和一個同伴從這裡經過。”
張量山orz
果然得到的是千奇百怪的答案。
張量山看著暈頭轉向的呂素笑著說“你這樣形容他們的相貌彆人也沒法幫你的。你要說他們的特征!”
“小川的特征就是個子高高,相貌英俊啊。啊,對了高要是頭發蓬鬆,圓頭圓腦的。”
張量山“……”
呂素又問了好幾個人,都沒有得到答案。張量山走過去說“我來問問看吧!”呂素點點頭。
張量山走到一個賣大餅的大嬸跟前鞠了一躬“請問這位大嬸,你有沒有見過一個,個子比我高一些,身材消瘦,瘦長臉濃眉大眼鼻梁直挺的年青人,對了他和一個圓頭圓腦低眉小眼的大哥是一起的。”
大嬸點點頭“好像有印象,大約一個月前,他們在我這裡買過大餅,那低眉小眼的家夥特能還價。所以我有印象。”
“您知道他們去那了嗎?”
“哦,那馬臉的男人說要去什麼山,問了路往定陶方向走了。”
“多謝了!”張量山得意洋洋的轉過身準備向呂素表功,卻對上了呂素一張黑臉,一副冷冰冰的樣子。
“怎麼了?他們往定陶方向走了。”
呂素瞪了張量山一眼冷冷的說“小川不是馬臉!”
張量山寒!“不是我說的呀。”
“你也說了瘦長臉的。”
張量山“…”發誓以後不在戀愛的女人麵前形容她愛人的相貌了。
呂素坐在馬車上一上午都在生悶氣,連張量山說的笑話也不理。張量山就微笑著在馭手的座位上唱著“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不開不開,我不開,媽媽不回來,誰來也不開。”呂素愣住了她以前好像在哪兒聽過這首兒歌。聽到張量山接著唱“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呂素忍不住接到“就開就開,我就開,媽媽回來了,我就把門開。”
張量山沒想到呂素也會唱這兒歌回頭露出門牙開心的笑著。呂素臉一紅笑了一下,接著白了他一眼就又不理他了。
中午休息時張量山提出和她下棋,呂素倒是沒有拒絕,不過小兔子卻亮出了爪子,大開殺戒毫不留情的席卷了張量山的白子,每盤都是中盤大勝,加上張量山故意相讓結果幾盤下來竟然輸了100多個子。呂素大勝心情好了些,隻是瞪了張量山一眼就回馬車上了。
張量山想這樣也不是辦法啊,想出一計。
於是他對呂素說“素素啊,你彆生氣了,我錯了好嗎?以後我問小川他們的行蹤就說’請問這位大嬸你有沒有見過一個個子高高,相貌英俊的帥哥經過這裡啊。好嗎?”
呂素‘哼’了一聲,過了一會緩緩的說“小山哥哥,我不是生你的氣,隻是聽那大嬸說小川是馬臉真過分。”
張量山幾乎笑出聲了“那以後怎麼找他們呢?”
呂素鬱悶的說“還是你去問吧,最多我不跟著就是了。”
張量山看了看圍棋盤,將棋盤翻了各個看了看棋盤的背麵,不錯,平整光滑太合適了。他拆掉棋盤的四條腿,找了根燒焦的碳條,在上麵勾勒出記憶中的易小川和高要的模樣。他見過的是21世紀時兩人的照片,所以就沒有畫兩人的頭發,隻是含糊的用陰影表示了一下。他把這小川高要的木板畫遞給呂素“素素,你看畫的像不像。”
呂素接過一看,連連點頭“像,真像除了發髻不一樣臉很像。”
張量山拍拍手“你用墨在描一遍就不會掉色了。”
呂素高興的笑了,也就不再生悶氣了。以後她就經常舉著這圍棋盤向彆人打聽小川和高要的下落,果然方便了很多。而且和張量山下棋時也會往往會網開一麵,少贏幾個子。很久以後呂素才想明白張量山為什麼要畫在這棋盤的反麵。不過那時張量山的棋藝已經提高了不少已經不怕呂素了。
馬車沿著馳道向定陶方向前進,呂素給張量山講了範蠡的故事,原來這拐帶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的家夥就是定陶人。沿途可見竹林、水田、桑林、魚塘看來這定陶果然是中原農桑文明時期繁盛之地。
晚上張量山繼續扮仆人護送呂素住進了定陶城。車到定陶就到濟水了,張量山早聽說過這條中國古代有名的大河。濟水流經河南、山東兩省入海。隨著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複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衝入濟水河床而入海。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
他問了呂素這書蟲才知道,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濟,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
濟水發源於現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裡,到濟瀆和龍潭地麵湧出,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彙成一條河,叫水,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後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麵,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會和形成巨野澤,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神秘莫測。
一脈濟水,三隱三現,卻至清遠濁,堅守其節,這種情操,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們畢生追求的境界。“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聽人言,金秋入吾手。”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時來濟的感歎。置身濟水之上,“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高潔,是古人眼中的濟水。雖然濟水位尊四讀,卻波瀾不驚,溫文爾雅,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事的品德,正是君子們必備的恩澤天地,不求文達的秉性。於此相對應,中國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幕榮華的知識分子稱為“清流”。這也是為什麼千年來,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