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悄悄聊著天。
整個金州,將軍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他們這等人都曉得,將軍最信任兩種人。
一種是東海營出身的人,原來都是廣寧人士,又是被將軍帶出海,所以雙方都很信賴對方。
第二就是原來長行島上開拓的人。
很幸運,他們就是這一批人之中。
在絕境中同甘共苦結交下的友誼,不是尋常的感情能比的,雖然也才不足一年。
不管是因為利益,還是因為感情,他們這些人都緊密的團結在了將軍旗下。
希望在將軍的帶領下,光複遼東,憑借這潑天的功勞,各自登上人臣之位。
馮勝之和顧應時兩人都是舉人,其實都乃中人之姿。
如今能做到這個地步,實則是將軍勇於任事之故。而升為中級文官,也都是將軍推薦之功。
在現在的大周,他們兩個以舉人的出身達到這個地步,實乃鳳毛麟角。
如果放在以前,他們連想都不敢想。
而現在,他們的野心已不足於此。
如果將軍徹底在遼左立足,又能光複一二州,他們豈不是又能水漲船高,猶如大河流水小河淌。
這個道理他們又如何不懂呢。
同樣的道理,金州上下都盼著將軍立功,好分潤功勞。
唐清安不知道身後人的期盼,隻覺得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撲麵而來的壓力。
時間太短了。
擴軍急促,才編練了不足一月,真要是和蠻族真槍實彈的打起來,戰力絕對不是對手。
登陸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三百艘戰船,兩萬人搶渡海灘,這運轉之功,也不是輕易辦成的。
兵備不齊。
……
諸事算下來,皆不完善。
隻渡海一事,如果多給他三個月的時間,訓練數次大軍登陸,積累些許經驗,才更加的有把握。
隻是時不我待啊。
唐清安不敢賭北鎮沒有他的支援,會不會打退蠻兵。
實在是人的名樹的影。
但凡老奴親統大軍,至今還沒有敗過。
其實北鎮失去了,還有遼西走廊,怕的就是兵敗如山倒,和前世的曆史一樣。
如果不是出了個袁崇煥,死守寧遠,保住了半個遼西走廊,整個遼東就完全陷入蠻族手中了。
又或者他沒有奪得金州之前,也不用如此憂心。
大不了退回海上嘛。
但是金州現在有二十餘萬百姓,人人都念叨著唐將軍。
他在金州威望無與倫比,各處清田,改軍製,皆沒有引起大的反彈,難道是他的能力嗎?
當然不是。
人心望著他咧。
趙緱用會對他大肆擴張自己親信的兵力,而冷落餘部之舉,會沒有怨言嗎?
金州旁係將領難道沒有看見嗎?
這都是金州二十餘萬百姓之功。
有這金州二十餘萬百姓豎立的威望,他唐清安才能輕易的調動趙緱用,整治軍中各種弊端。
所以他必須保下北鎮。。
北鎮失則遼西失,遼西失,則金州危。
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不辜負二十餘萬百姓,唐清安這一刻必須選擇北上。
兩萬軍士,三百艘船,他們不知道陸上的形勢,陸上也不知道有一支大軍開赴而來。
扼守三岔河,北邊是海州衛,南邊是蓋州衛。
蓋州衛外的連雲島有唐清安的軍士。
原來的東海營小軍官劉通,駐守連雲島有功勞,不但安置了流民數千,且擴軍五百,能力得到充分的體現,被提拔為了把總。
他乘坐唐清安派來的小船,去了海上見到了龐大的船隊,驚歎了一口氣。
將軍的實力真乃一日一變。
同時一臉的興奮,萬幸自己有這番運氣,跟隨了將軍,短短的時日,自己也成了把總,手裡五百兵。
連雲島和陸地不遠,為了不驚動陸地上的蠻兵,導致消息泄露,唐清安才派了船去把劉通接來。
此人在連雲島駐守了幾個月,對此地的形勢比誰都清楚,才要親見了解陸上的軍情。
“蓋州衛隻有三千兵,因為有複州的八千兵在前方,所以並沒有太過防備,不過屬下建議將軍不要攻打蓋州,而是直取海州衛。”
劉通興奮的說道。
“海州衛是老奴大軍糧資聚集的重城,城裡草料糧食,盔甲兵器,工匠馬匹等,皆不計其數。
如果能奪下此城,不但斷絕了蠻族後勤,且能讓我們獲得無數的物資,將軍請看。”
劉通指著輿圖,激動的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