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
眼前的文武幾十人,都是獲得朝廷的認可,賜予了官身,同樣,也是金州鎮江兩地,文武雙方的頭麵人物。
石城島上,唐清安看著眼前的文武官員。
誰才是真的會對他死心塌地的呢。
謝友成毫無疑問,為自己處理機密的事,對朝廷的官職也並不在乎。
顧應時,大概率也會選擇自己。
至於馮勝之,此人必然還是會心向朝廷。
至於趙緱用。
當然也是朝廷忠心的正三品武將,朝廷在金州的參將。
……
其實這些唐清安真的無所謂。
曆史上的毛文龍治下百姓近百萬,軍力十餘萬,也是等他死後,才開始派官員接管東江鎮,結果沒有成功。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毛文龍出海後,能收納百萬遼民。
天啟七年,因為彈劾毛文龍的奏疏過多,導致朝廷和東江鎮關係惡化。
後來毛文龍上疏給崇禎皇帝的奏疏裡,並沒有妥協,而是強硬的回應朝廷的谘文。
招撫遼民,建立精兵,抗拒蠻族,為國效功,而朝廷不但不理,反而使之食不充腹,衣不蔽體,空拳赤足,冒死生於鋒鏑之下。
而內地逍遙自在,高坐糜餉者,瓜分口樂,我不平其一。
寧遠月餉一兩五錢,內丁二兩四錢,加以食米五鬥,又叨皇上恩賞,不一而足。
而海外我部,七年以來,未繳半年之俸,數百萬兵民取給於天津,登萊二十萬之米。
其中多有票沒或沉船不見者,山東二十萬兩之銀,複有侵克……不平二也。
……
從正麵看,是毛文龍一肚子的委屈和不公,指責官員們貪墨之甚,朝廷對東江鎮的不支持。
從反麵看,則是毛文龍桀驁不馴之態,咄咄逼人,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不論如何,這個時期的毛文龍,已經不懼怕朝廷,開始聽調不聽宣了。
如今金州鎮江兩地有民七十萬,哪怕有賈府的關係幫忙拖延,有遼東經略史鼐的遮掩。
相信也要不了幾年,可能兩年,三年,四年,朝廷就會開始正式派官員來海外金州,哪怕沒有前例可尋。
或者是監軍太監,或者是曆史上的以山東巡撫兼之。
遼民出身的將領,突然喊出來的激烈的口號。
“誓死追隨將軍。”
誰也沒有想到。
在座的文武官員紛紛側目。
唐清安也沒有想到。
這有些打亂了他的計劃。
他如今有金州,鎮江遼民七十萬,隻要一聲名下,即可坐擁十萬大兵。
又因為孤懸海外,朝廷無可製,連蠻族都在金州吃了大虧,更何況朝廷。
不過這是下策。
不管是對朝廷,還是對金州鎮江,都是不利的結局,最後獲得最大好處的,隻會便宜了蠻族。
因此,唐清安內心不急。
他才二十一歲。
現在且不提,就算未來幾年裡,不管是派來太監還是巡撫,他並不放在眼裡。
如果朝廷能政治清明,他就是大周忠心耿耿,百姓稱讚的大將軍,選擇從馬上建功立業,拜將封侯。
如果朝廷製度崩殂,局勢敗壞,他就是挽救殘局,力鼎大梁的偉力之才。
四年後可觀門,開始在門內布局,十年後可確定局勢未來的走向,至於二十年後,他相信他已經解決了這些事。
所以他在金州的治理,從來不急不躁,不管是馮勝之,趙緱用,還是謝友成,劉承敏,都齊心協力的做事。
至於更多的中間派,例如顧應時,顧道初,朱文,徐輝,李伯升等等。
這些人沒有太多的顧忌,同樣更希望的是,能維持目前的局勢就最好不過了。
原先他認為最有把握的是東海營出身的將領,這些人無疑是他的鐵杆支持者。
而他漸漸的發現,對他最支持,最沒有顧忌的,竟然是遼民。
比東海營更加的激烈,更加的堅定。
可見這些遼民雖然和蠻族不共戴天,也對朝廷的怨恨頗深。
“我等齊心協力,光複遼東,建功立業,不負此生。”
唐清安轉移了話題,又笑著說道。
“各位入金州以來,不懼生死勇猛殺敵,所有人都看在眼裡。
前番金州之戰最危急的時候,如果不是王玉功,李成才,趙赫你們舍生忘死為我開道,護我周全,可能今日我也站不到這裡和大家說話了。”
王玉功,李成才,趙赫。
“我的命是小,將軍則絕不容有失,哪怕再有下次,想要威脅將軍,隻能從我的屍體上過。”
王玉功沉聲說道。
前番那場惡戰,為了保護將軍,他哨隊的袍澤死傷殆儘,他毫不猶豫為將軍擋了一斧頭,哪怕有鎧甲的防護,也入肉三分。
看向李成才,如果不是他及時趕來,可能自己也活不到今日。
唐清安滿意的讓眾人坐下。
他現在還不需要這般的激烈,穩步就班的按照他的計劃,順應大勢即可。
其實自己是如何想的,並不重要。
哪怕金州鎮江未來有十萬,甚至二十萬雄兵,也對朝廷造成不了威脅。
蒙古的疆域比金州鎮江大多少倍,有幾十萬控弦之士,不也奈何不了大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