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軍中士兵,大部都是遼民。
和蠻族具有血海深仇。
這是軍心。
複仇的軍心。
左翼朱秀,派人來告知節度使,左翼無危,右翼武震孟,派人來告知節度使,右翼無危。
唐清安從椅子上起身,眺望極遠處的老奴。
你還能怎麼辦?
老奴仿佛感受到了對方的視線。
他同樣坐不住,同樣起身,聽取源源不斷傳來的軍情。
老奴身後的代善,也是滿臉的緊張。
老奴又恢複了平靜,坐了回去。
五千巴牙喇,這是一股能決定戰場形勢的堅韌力量。
他對自己帶了數十年,一代承襲一代的,蠻族最精銳的勇士們有極高的信心。
他相信。
這五千巴牙喇,一定能為他帶來好消息。
當塔拜率領五千巴牙喇,突襲入金江軍左翼,早已看到敵情的朱秀,仍然命令李勝虎,張薄二營按兵不動。
他對彭大海有信心。
彭大海的營兵是金江軍士兵最多,打苦戰最多的,高達一萬四千餘人。
彭大海沒有求援,朱秀就穩坐如山。
他要用彭大海來消磨掉蠻軍的士氣,然後再調動李勝虎,張薄萬餘兵,一舉合圍消滅蠻兵。
雖然這會導致彭大海營傷亡慘重。
不過為了徹底消滅這萬餘蠻兵,導致的自身的傷亡,哪怕一換一,朱秀願意承擔。
“去問武震孟,多久能消滅蒙古輕騎兵。”
唐清安派令兵去詢問武震孟,左翼受到重點攻擊,目前才兩千騎兵,而右翼有四千騎兵。
武震孟收到詢問,知道將軍的意圖。
將軍想把騎兵投入到左翼,協助朱秀。
方圓幾十裡的戰場之外。
蠻族後方兵力空虛,統治力度滑到了最低的程度。
遼沈各城總共才不到萬兵,不敢再派出城。
從天空上俯瞰。
整個東北平原的人口,都在猶如螞蟻一般的遷移。
東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
由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
三江平原在奴兒乾司,是三部女真所在之地,靠著這三江平原,老奴才脫穎而出。
鬆嫩平原,和遼河平原連成一片,大周境內就是從遼東長城內的圖昌,開源開始,一直經過沈陽,遼陽,海州,蓋州,複州,金州。
是土地最肥沃,城池,人口最多的地區。
農夫都是喜歡往這種地方遷移的。
而隨著蠻族內部力量空虛,無數的農夫們,拖家帶口逃離平原,放棄了這富庶的土地。
昌圖,遼海衛,開原,鐵嶺,撫順,薩爾滸,鞍山,折木城,塔什鋪,營口,本溪……
數以千計的城鎮屯堡。
大量的遼民,都在往東方遷移。
如最富庶的連山關一屯,遼民男四十人,女二十人,驅趕屯裡馬十八匹,牛五頭,騾四頭,驢兩頭,集體逃往,數戶蠻人奴隸主家不敢擋。
其次的夾山河村二十戶居民,男女共八九十人,把喂養的諸,雞,狗宰殺後,放在籮筐裡集體逃往。
最窮的紅草附近五村遼民,帶上鍋碗瓢盆集體逃往。
無論窮富,都往一個方向遷移。
……
曆史上裡,這些很難從史料中找到的零散記錄,大多逃往都沒有成功。
如今形勢大變,雖然當地的蠻丁第一時間就往上報,可是一則蠻兵少甚至無,二則逃往之數不可計量。
甚至有的地方的遼民,合起來反殺極少的蠻兵,導致其餘各處蠻兵不敢出城。
根據東江鎮存亡與明清東北戰局研究,明末遼東軍將毛文龍功過研究,後金崛起後明朝與朝鮮關係初探,明末東江屯田研究,遼東人民反抗後金的爭鬥……
蠻族占領全遼左,扼守西部門戶大遼河,東部門戶鎮江的情形下,仍然有高達近百萬的遼民逃離成功。
二十萬逃離到河東的遼西,七十餘萬逃離到東江鎮。
東江鎮前中期運送近二十萬到了登萊,被朝廷叫停,因此東江鎮遼民大致為五十萬上下。
朝鮮史料裡,記載東江鎮毛將時,也是如此數字。
逃離成功的遼民就有這麼多,不可計數的倒斃在了路上的遼民,更是不知凡幾。
如今隨著金江鎮的崛起,打通了遼民逃往的道路,又給與了極大力度的接應。
兩年前是第一波高峰,如今蠻族腹地力量空虛,無法管控各地,終於迎來了第二波高峰。
戰事還未決出勝負,遼民們已經做了選擇。
和曆史中一般無法。
反抗,逃往。
每日高達上萬人口的湧入,讓馮勝之,顧應時無法在關注戰事,精力都用在了安置遼民之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