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彆人的話當做至理名言,全盤接受。或者把彆人的話當做無稽之談,聽都不聽。
前後都是因為自卑。
“將軍,那些外國人的商船雖然有些優點,但是我們的船隻也有我們的優點。
我們的福船空間大,可裝載多門火炮,又船身堅固,可以撞沉對方的船。
且我們正在製造粵海將軍送來的烏船模型,這等船比福船更加堅硬,且使用壽命極長,可以抵抗弗朗機炮彈的攻擊。”
有船政的官員努力解釋。
“我們的優勢要加強,彆人的長處我們也要學來,如此才是不敗之根基。
你們的顧慮我清楚,王豐肅的心思我也清楚。
他既然敢這麼說,就讓他把東西拿出來讓我們看一看,比一比,有好的我們就吸納。
不比我們好的,我們就把我們的好的,做的更好。”
將軍如此言論,船政的官員倒也沒有太多的意見,正如將軍所言,比一比嘛。
唐清安對眾人的態度,極其的滿意。
雖然海禁導致大周官員對世界了解極少,但是當世界上各國的人來到時。
大周還是有很多官員願意學習的,例如顧應時,李成賢等。
包括原本的曆史上,已經不存在的大明,萬曆末期乃至隆慶皇帝,天啟皇帝,崇禎皇帝。
當時的大明官員,發現了西方人的利器,都會去學。
弗朗機,鳥銃,紅夷大炮,幾何學等等,不管是工具還是學問,在明末的土地上並不少。
可是隨著明亡清起。
因為防備漢民,這一切都消亡了。
隆慶開關後,一年幾百萬兩銀子湧入大明,每年幾百萬兩銀子的絲綢,茶葉,瓷器都銷往西方各國,乃至南北美洲。
當清朝斷絕了一切,東方大國的緊俏商品雖然沒有了,可是各國手中的銀子還在,市場需求還在。
馬尼拉不得不尋求更廣泛的貿易對象,他們在全世界尋找能替代東方大國的商品。
眾多的國家都需要馬尼拉的白銀。
其中英國脫穎而出。
英國掌控了印度的棉布,用遠不如大明絲綢品的棉布,趁著大明消亡,清朝立國這一段空窗期發展了起來。
作為這個時代,眼光最超遠的人,唐清安可以自豪的說。
隨著金江鎮海貿的崛起,且日益強盛。
英國彆想用印度的棉布取代大周的絲綢,更不提百年後,又在印度種植茶葉,取代了中國茶葉在世界的份額。
隻要大周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不停止供應,這個時期的任何國家,都無法取代大周商品的地位。
那麼珍妮機,羊吃人這些物和事。
英國不能取代大周的商品地位,那麼就沒有這方麵的迫切需求,英國還能不能發生工業革命,的確存疑。
“讓王豐肅來。”
唐清安笑道。
王豐肅想要在金江鎮傳教,就必須遵守金江鎮的法律,給他一些時間為金江鎮帶來好處。
等他的教皇禁止百姓拜祖,就是該王豐肅做選擇的時候了。
是選擇融入金江鎮,還是離開金江鎮。
唐清安的自信,令在場的官員一頭霧水,又無奈的離去。
自己又如何能不自信。
很多現在的人看上去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西方教會未來會帶來的問題,明智的官員看在眼裡,因此著急。
可這些問題,在他看來都不是問題。
不要多少年,剛好吸收完王豐肅帶來一些值得吸納的東西,現在的官員們擔憂的問題,就將不是問題了。
因為他知道,王豐肅所在教派的教皇,為何禁止東方大國百姓拜祖,同時隨著教皇的禁令,也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要麼離開,要麼融入。
選擇融入,那王豐肅的西方教派就可不是西方的教派了,和佛教一樣本土化。
當濟州島的王豐肅,收到平遼侯的相召,渾身興奮。
他就知道,以平遼侯的眼光,是不會錯過他所言的事務,隻要對方看得出其中的好處,就不怕對方不上鉤。
越是精明的統治者,越是對他所言的利器會迫切需求。
濟州島的傳教士,王豐肅帶領他的同伴,正趕往金州,拜見如今的平遼侯。
在路上,看著周邊興建起的城池,以及隨處可見的百姓,王豐肅一臉的感歎。
“才幾年時間,這裡才百萬的人口,到如今三百餘萬的人口,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幾名傳教士,聽到王豐肅的話,並沒有多大的動容。
他們看中的是金江鎮的強盛,人口多倒不是絕對的因素。
自從西班牙人,輕易的毀滅了美洲古老且人口繁多的帝國,連帶的西方各國人,信心也越發的膨脹。
唐清安見到了恭敬的王豐肅,還有渾身帶刺的年輕的傳教士。
他並不以為意。
現在的金江鎮,需要和各國商人貿易,獲得大量的西方商品以及白銀,目前兩者並沒有衝突,互相成就。
不過衝突遲早會來的。
等到大周百姓開始往新大陸出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