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安是如此認為的。
聽到唐清安的想法,史鼐沒有意見。
蠻族有野戰兵,不會空以守城而陷入被動。
“忠順王帶領錦州軍,出擊北鎮,如順利的拿下北鎮,再過大遼河到遼東,攻擊牛莊驛,威脅海州的左翼。
史公率領國內五萬軍,沿三岔河北上,直逼海州,我則率領全軍,牽製蠻族大軍。”
這回作戰和薩爾滸是不同的。
薩爾滸周軍分數路,需要行進千裡,因此讓蠻族老奴有機會,可以分而殲之。
而現在的三路大軍,營口到海州不過百裡而已,蠻族分兵則是自尋死路。
哪怕蠻族選擇先攻打忠順王,或者史鼐,金江軍都能及時救援,並且形成前後夾擊之態勢。
二十餘萬大軍,一路施展不開,純屬浪費兵力,乃最下策的添油戰術。
雙方合計高達四十萬的戰兵,民夫百萬的戰場上,如果隻出一路,從營口到海州。
毫不誇張的說,前方打仗,後方大營還在行軍。
前頭敗了,後方再多的兵力,也會麵臨潰敗的局麵。
而且唐清安也不想和國內軍,錦州軍合為一路,可能反而會加深潰敗的風險。
聽到唐清安的想法,自己所部不需要正麵硬碰蠻族主力,史鼐對這個計劃有信心。
忠順王帶來的幕僚和官員,以及金江鎮軍司的官員,一起在輿圖麵前。
分配各自的作戰路線,以及如何支援對方,互為犄角。
商討了幾日後。
史鼐又去見了忠順王,然後同樣商討作戰計劃,對於金江鎮的思路,有沒有需要改變的。
忠順王見金江軍負責最硬的仗,當然沒有意見。
哪怕沒有親見忠順王,唐清安也知道忠順王不會反對。
對於自己的金江軍正對蠻族的主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不管是錦州軍,還是國內援軍,都擔不起這個大任,反而強硬的逼他們主攻,隻能導致大敗。
錦州軍是殘軍,士氣不足。
國內援軍有數支戰鬥力不錯的,戰鬥意誌也很強,可是兵少且不熟,互相間不夠默契。
唯獨金江軍,十二萬大軍,不但比錦州軍和國內援軍的數量合起來都要多。
且多年參加戰鬥,屬同一個軍製,才有底氣獨抗蠻族大軍。
“蒙古來攻怎麼辦?”
史鼐又回來了。
忠順王沒有等到賈鑒回來,如果蒙古繼續支持蠻族,錦州軍如何能支援金江軍。
唐清安內心堅定的認為蒙古會選擇大周,但是其他人卻沒有這個信心。
“蒙古軍如果配合蠻族大軍,那麼錦州軍就負責收複北鎮,牽製蒙古軍。
而國內援軍,則正麵攻打蒙古軍,我和朝鮮援軍,合力攻打蠻族大軍。”
蒙古騎兵騎術的確嫻熟。
可是多年來物資困頓,在軍備一事上,導致戰鬥力不夠看。
錦州軍對抗蒙古騎兵,是有這個實力的。
作戰思路倒是簡單。
不過具體的事務,以及作戰戰術,則由下麵的將領們商議,最後由軍司調度。
史鼐沒有問題了。
他是看著唐清安在他的支持下,如何建立金江鎮,從一名小小的百戶,七年間成為平遼侯。
兩家關係非同尋常,自己也算是他的長輩。
“錦州軍收複北鎮,你願意?”
史鼐覺得唐清安一定有他的招數,不過自己還想不出來。
遍觀唐清安多年來的作風,吞下去的肉,什麼時候會吐出來。
他金江鎮打最硬的仗,好處卻被錦州軍所得,他覺得唐清安不是這麼大度的人。
“我這裡有很多錦州軍將領的書信。”
聽到史鼐的詢問,唐清安沒有深言,不過還是簡短的告知了一句。
史鼐明白了,感歎了一句。
“不得了啊。”
就算沒有錦州軍將領的書信,唐清安也不在乎。
錦州軍目前的實力,北鎮先在他們手裡也沒有問題,隻要自己想,遲早就是他的。
隻要解決了蠻族大軍,整個遼東都將任他取,而不是在乎目前的小利。
史鼐終於回去了登萊,開始整編登萊大營各軍。
而唐清安也招來武震孟,朱秀,牛承敏,彭大海四位總兵。
李道信,李伯升,陳凱武,李勝虎,張薄,郭英,於誌,陳宏,鄧興,李齊十位參將。
牆壁上巨大的全遼輿圖,所有的地勢都清清楚楚。
“我親自駐營口。”
唐清安向眾人說道。
“朱秀負責左翼,從耀州驛,和國內援軍互為犄角,彭大海負責右翼,從湯池堡方向,出擊析木城,穩固大軍側翼。
牛承敏負責前軍,武震孟負責後軍,直取塔山鋪,進攻海州城。
如果蠻族大軍出,則全軍聯合絞殺,不給蠻族大軍留退路,務必全殲蠻族大軍,為收複遼沈打下根基。”
四位總兵,打了七年的大仗,遊擊戰,偷襲戰,防衛戰,大兵團作戰等等。
牛承敏可能有走後門提拔起來的關係,其餘的武震孟,朱秀,彭大海是十幾萬士兵中脫穎而出的。
才能,資曆,經驗都是一等。
因此眾人對自己的目標,滿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