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安也沒有多言。
以前金江鎮管理民生,因為顧忌朝廷,遮遮掩掩的,名不正言不順,極其的小家子氣。
現在他不懼了,大方的昭示出來。
十一城為州府,知府分彆為朱文,戴國偉,陳恒,鄭國良,王昊,張達基,汪海龍,姚國普,錢英科,張吉甫,鄭雒。
十一處府衙,十一名知府,將全麵負責各地的民政。
這些官員,基本都是當初治理東岸一帶民生的官員,從實踐中走出來的。
每個人都有豐富的治理經驗,可能不如內地官員具體事務的經驗,但是有林如海詳細的傳授,或多或少補全了短板。
同時他們有他們的優勢,其於微末,都是實打實走出來的人才,能擔任事務。
十一名知府,將決定金江鎮未來的民生,能否達到平遼侯府的要求和期望。
民政設立了,軍備上也不能疏忽。
設立兵備司,主官方士珍,各地設立兵備道,負責百姓中青壯農閒時的訓練,成為軍隊的輔助力量。
其實和國內並沒有區彆。
但是放在遼東,衛所製管理遼東,從前明到如今,數百年來,第一次迎來的大變動。
兵備司的責任重大,數百萬遼民,讓其中的青壯,學習軍事戰術,訓練軍事組織。
是保證金江軍萬一出現意外,金江鎮仍能自保的最後軍事屏障,以及補充金江軍的根基。
然後就是巡道司,主官鄭永廉,負責督查各地政令。
沒有監督就容易流於虛設,這是節度府掌握各地形勢,並且及時調整,以及促成各地完成節度府目標的保證。
居中調度的節度府,其中設立吏,戶,工,刑四科。各科主官分彆為顧道初,陶鏴,蔡文,鄧章。
左支使馮勝之,右支使顧應時,判官李成賢,推官林如海。
軍司左司馬謝友成,右司馬王宣,掌書徐輝。
軍情司四大機密陳德言,賈鑒,陶傑,柳湘蓮。
……
唐清安一一任命,各官員高興的從將軍手中,領取自己的任命書,誰都無法保持鎮定。
包括林如海也是如此。
終於獲得認可,成為了金江鎮的官員,將要開始他新的天地中的奮鬥。
他是明眼人,同時極能順應形勢改變自己。
作為一名勳貴,因為家勢中落,所以奮發圖強讀書,從科舉的獨木橋殺出來,取得極高的名次,成為探花。
可見他的自律性。
然後又能站穩巡鹽禦史之職位多年,可見他的應變性。
他知道金江鎮和國內不同,不允許出現國內的很多弊端。
所以哪怕他家資不菲,家中生活卻不奢靡,也不儉樸,順其自然,更令人心服。
唐清安望著眼前的官員們,金江鎮的頂梁柱們,笑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以新收複的各地的田畝,足以養活金江鎮,但是並不能滿足軍需,遼東之廣,遼東之利,還有大量可以開墾的土地。
按照當年之策,明年年初開始分田。
但是並不是完全放手,官府手中,除去分田之後,還需要上百萬畝的官田。
這些官田,則需要諸位接下來,繼續大力開墾,新修水利,保持刻苦精神,不畏艱辛,發揚光大金江鎮的傳統本領。
諸位不會不知道金江鎮的傳統本領吧?”
唐清安看著滿堂人才濟濟,意氣風發的說道。
眾人都笑了起來。
“咱們的傳統本事,那就是屯田!”
有官員搶先答道。
眾人興奮。
金江鎮從未立鎮開始,就埋頭屯田,多次認為到達了極限,都因為將軍的鞭策,屢次突破上限。
因為將軍的信心,影響了眾人。
而唐清安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為確定遼東,是必定能開墾出足夠的田畝的。
生產力甚至不如現在的清末,隻遼東就靠著闖關東的百姓的自救,養活了一千多萬人口。
還有更加廣闊的奴兒乾司,雖然不如遼東地平,但是同樣養活了千萬的人口。
而現在的遼東,有統一的調度,集中的力量,各地興建水利,更應該達到這個水平。
唯一的限製,就是人心固有的印象。
打破了這個枷鎖,就能人定勝天。
這個天。
就是這個時代,人心固有的印象。
“金江軍是否能儘快獲得繼續,明年全複遼東,就靠各位接下來的成果了。”
唐清安語重心長的說道。
眾官員雖然感到壓力大,但是習慣了屯田上的難度,眾人都沒有覺得完不成任務。
金江軍的改製,雖然學習了內地,但是仍然較偏重軍事方麵。
因為金江鎮還在擴張的道路上。
軍人的犧牲要更大,因為他們付出的性命。
所以金江鎮更多的利益,要放在軍士的身上,又不能影響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