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忠順王發狂_紅樓從遼東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紅樓從遼東開始 > 第三百九十章 忠順王發狂

第三百九十章 忠順王發狂(2 / 2)

提防忠順王,分其權,才是對忠順王最好的愛護,讓君臣之恩長存,留下千古佳話。

“大伴,你怎麼看。”

皇帝突然的詢問,夏守忠愣了愣,很快露出了笑臉。

“奴婢哪裡懂這些事,不敢說。”

忠順王平日就威風稟稟,又沒有和自己送過禮,對自己又能造成威脅。

自己不說他壞話,也不說他好壞,算是對得起他了。

“唉。”

皇帝歎了口氣。

遠在遼西的忠順王,被京城突然掀起的風浪,拍打的措手不及,一時間找不到反製的手段。

“肯定出自錦鄉侯府,說不定還有金江鎮推波助瀾。”

圖門也是被彈劾的人之一,麵色憂慮的同時,很快猜到了幕後之手。

“真是混賬。”

忠順王大怒。

自己一心為公,努力對付金江鎮,偏偏國內的勳貴,隻想著自家的事,不顧國家大事。

“恐怕不能繼續推諉。”

程之信神色凝重,緩緩的勸道。

一個人攪動不了波浪,兩個人,三個人都不行。

但是當大半個京城都在如此猜忌的時候,掀起的波浪就大了,遼西將門勾心鬥角。

程之信如何會不知道流言的威力呢。

當一件事情,大家都這麼說,形成了一股風氣。

有時候。

聲音大就是道理。

知人知麵難知心。

人的信任是最容易被影響,從而發生改變的。

多年前的遼西。

不光是遼西,遼東也是如此,甚至九邊皆如此。

將領雖然是世襲,但是想要襲官,必須掏出錢財,才能順利的襲職位。

買官錢不是一筆小錢,靠俸祿是掏不起的。

很多將領數年,十數年,甚至二三十年,一輩子都無法襲職,而隻有有錢的將領,才能輕易的襲職。

有錢的將領,心思都在錢上,錢隻能從軍戶身上壓榨。

打不了勝仗,常常出邊殺熟向上麵交差。

開始還有禦史彈劾,當形成了一股風氣,大家都說是戰功的時候,那就是戰功了。

現在滿京城都說忠順王有野心,如果忠順王不退步,恐怕會真的一敗塗地。

忠順王在親信們的麵前不願意失態,等回到家中時,大發內廷,痛罵京城的文武官員。

皇帝突然親政,他也跟著水漲船高,但也因為獲得權勢太快,根基不穩。

李達祖的長子李長鬆,承襲爵位,終於出山海關,經過遼西,沒有見到忠順王後,直接上任北鎮。

他既然來了遼西,就是要和忠順王爭的。

因為遼西的軍資,士兵,百姓,皆在忠順王的手中。

李長鬆到了遼西,劉承敏則要去京城。

京城錦鄉侯府的二老爺在等他,去迎娶錦鄉侯府家的小姐,所以他前來和大哥辭彆。

唐清安不敢去京城,劉承敏卻無礙。

“古來持有權柄的人物,皆不敢離開京城,久離政治的中心,忠順王不該離開京城的。”

唐清安笑道。

“忠順王不來遼西,換了其他人,誰有忠順王的底氣,敢如此逼迫我們金江鎮?”

“這就是占據大勢的好處,很多難題都不是難題,迎刃而解。”

唐清安又把他當初的一套說法拿了出來。

劉承敏不願和大哥繼續談論此事,萬一自己爭贏了,又有什麼好處呢。

當劉承敏去了京城後。

李長鬆要瓜分遼西軍,忠順王不願,軍力撤出北鎮,龜縮遼西的走廊。

在北鎮節度使李長鬆的拉攏和放縱下。

金江軍不知不覺,就占據了無人駐守的西寧堡一帶,鞏固了後方的海州城。

遼西的軍力就這麼多,李長鬆想要光複門楣,恢複家族的實力,隻能瓜分遼西軍。

不光是瓜分遼西軍,還要和忠順王爭奪朝廷的物資。現在得到的越多,日後就越容易恢複家族的實力。

趁此有利時機。

唐清安立刻寫了書信,送去給李氏朝國王。

金江軍與李氏朝軍大練兵,大練兵後,劍指沈陽。

陶傑帶著將軍的信,去了李氏朝王宮,麵見李氏朝國王李倧。

“此事,我需要和大臣們商議一番。”

李倧從太監林忠手裡接過,看完後,輕聲細語的回複了陶傑。

軍國大事,當然不會這般輕易。

陶傑知道李氏朝會商議此事,和前番一樣,告退後,主動和李氏朝勳臣們聯絡,促成此事。

李氏朝的勳臣們,對此事態度不一。

李氏朝國內的形勢並不穩定。

還是一如既往的芥蒂之患,至今未得到解決。

例如龐大的兩班世襲勳臣,子孫繁多,土地兼並,利益不夠分,形成了眾多的黨派。

和前朝一樣暗流湧動的黨爭。

東黨北人派,東黨南人派,西人派……

百姓困苦,各地都有亂民。

李氏朝的王族宗親,越來越多的勳臣開始親近起來,逐漸的影響到王位。

李倧本來就是勳臣們政變被推上前頭的木偶,靠著金江鎮的勢力,才坐穩至今。

他有心無力,沒有發動改革,從而改變李氏朝的局麵,當然也遭到前王的困境。

“李氏朝國主的王位不穩啊。”

聞言,陶傑沉思起來。

連劉興祚都有所耳聞,可見李氏朝如今風雨欲來。

劉興祚負責帶領金江軍士兵,駐守漢城,拱衛王宮,保護李氏朝國王,是他的職責所在。

而李氏朝國內暗流湧動,不得不詢問陶傑,該如何應對。

“最大的威脅就是懷恩君李德仁。”

陶傑說道。

劉興祚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不如陶傑負責情報之事,因此露出疑問。

“既然如此,要不要提前解決禍害?”

陶傑立馬搖了搖頭。

“因為李氏朝局勢不穩,李氏朝國主才對我金江鎮有求必應,要是為他剪除了麻煩,不定就是我金江鎮的麻煩。”

如此繞口的話,劉興祚聽明白了。

“李氏朝前朝政變前,發動政變的勳臣,提議的新李氏朝國主,不隻是李倧,其中還有懷恩君李德仁。”

陶傑向劉興祚解釋。

“支持李德仁的勳臣中,資曆最深的是扈衛大將沈器遠,不過因為支持李倧的勳臣更多,所以才是李倧成為李氏朝國主。”

劉興祚認識沈器遠。

刑曹佐郎、司憲府持平、同副承旨、刑曹判書,兼任扈衛大將。勳臣出身,手握兵權,掌李氏朝本就不多的職業軍隊。

如果不是金江鎮的出現,此人還要擔負守衛王宮的職責。

正因為他勢大,被參加反正的勳臣打壓,也是對當朝李氏朝國主最不滿的人。

“隻要解決了沈器遠,懷恩君李德仁就不敢在逞強。”

“那?”

劉興祚作出了一個動作。

陶傑又搖了搖頭。

見狀,劉興祚不在出聲,隻等對方的決定。

劉興祚善以勢壓人,從中捕捉有利的機會,而陶傑和他相反,是個喜歡從細處著手的性格。

“沈器遠易除,抓手難得。”

陶傑說道。

李氏朝雖然是盟友,需要誠心相待,更需要提防,如此才是良策,保持兩國長久友誼的手段。

這些年。

李氏朝消耗了本就不多的國力,擠出力量協助金江鎮,幫助金江鎮度過難關。

就是因為這些抓手的存在,讓李氏朝國王李倧,不得不全力籠絡金江鎮而自保。

真要是替他消去了這些隱禍,他還會如此壓榨國力,繼續幫助金江鎮嗎。

幫助還會有,但是力度裡,十成要去掉九成,恐怕還會和金江鎮談條件。

如將軍告誡自己,未來需要李氏朝出力的事務還多,不可鬆懈。

“沈器遠此人,我親自去見一見吧,你也做好準備,如果此人冥頑不靈,再動手不遲。”

劉興祚聞言,知道大概輪不到自己動手了。

以金江軍的實力,和對李氏朝國內的影響力,彆說沈器遠,就是金瑬,李貴等人物,也無法抗拒。

既然陶傑去警告對方,哪怕對方心中不滿,也不會冒著家族被滅的風險,而輕舉妄動。

金江軍現在駐李氏朝有三千軍,協助宮廷衛軍,一同拱衛漢城。

除了國內的衛所軍,數十年前抗倭時,各地興起的義軍,大多分散到了全羅道。

隨著多年的打壓,各地義軍早已銷聲匿跡,唯有三部義軍,靠著入遼東協助金江軍作戰,反而擴大了勢力。

除了受金江鎮直接控製的三千金江軍,加上間接控製的三部義軍,可以在李氏朝國內調動高達一萬餘軍隊。

不算五千原來駐守鎮江,現在調守遼陽的五千李氏朝軍。

一萬五千軍,全部由李氏朝糧餉軍餉,加上又要抽調一空的衛所軍五萬為金江鎮作戰。

且又供應金江軍糧草物資數年,多年下來,李氏朝已經耗不起。

年輕時出使過上朝的聖使,如今當權的勳臣金瑬,告訴國主,需要和平遼侯協商此事。

李倧猶豫了。

在王位和民生之間,他兩者都想要。

“國內百姓生活困頓,平安道,寧安道,北道,西道四地,每年都有不可計數的百姓,把家中女兒嫁入鎮江。

不隻是這些與遼東接壤的道府,還有南方的全羅道。

因為盧順義等將領的放縱,其軍隊裡的士兵,也會鼓動家中的姐妹,坐船嫁入遼東。

我讓各地的府使統計,推算這些年,大致有二十餘萬婦女嫁去了遼東。

特彆是跨過鴨綠江的各地百姓,用女兒以換得些許口糧,可是這些糧食,都是我國給對方的。

國內百姓近年出生人口,逐年都在下降。”

金瑬不得不提醒國主,如此下去,李氏朝國力將要衰退。

同樣為勳臣,領地百姓大量的減少,也是動了他們的利益,希望國主能阻止平遼侯。

如果是戰亂的時節,百姓人口減少是可以理解的,猶如數十年前的倭亂時。

可李氏朝國內總體太平,理應增加人口。

李倧不得不再召來陶傑,希望他出麵,阻止這種事情繼續發生。


最新小说: 邊疆小斥候 論大後期金手指的我怎麼苟過前期 瘋批公主重生後,打遍全京城登基 換親後她扶搖直上,假千金破防了 惡雌肥又老?帶飛炮灰兒女享清福 往日青山 我撿回來的姐姐是病嬌? 他說不愛,卻糾纏不放手 惡毒值爆表後,五個大佬舔來了 天降橫財:被女總裁賴上後我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