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軍之中,平遼侯唐清安,從穿越到大周時,從來就沒有放棄過武力的手段。
千年前的古人,就懂得連橫合縱,唐清安當然也懂。
朝鮮國弱。
和金江鎮結盟,獲得保護,讓其國內有了和平,百姓有環境修生養息。
猶如琉球國,其國弱,當初未獲得保護,才有如今被薩摩藩侵吞欺負之形勢。
受到保護的藩國,其百姓仍然困苦,卻不是金江鎮之責,是其國內兩班腐朽的原因。
是他們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外部的原因,更不是盟友的原因。
所以。
作為從金江鎮盟友上獲得好處的藩國,當然要付出對等的義務,派出軍隊幫助作戰,以及物資雲雲。
“到了攻城作戰時,盟友軍隊會加入的。”
唐清安笑道。
既然如此,謝友成,徐輝兩人再無憂慮。
藩國的軍隊,是可以用來協助攻城的。
鎮江。
朝鮮各軍遠遠不斷開赴抵達,由陳凱武帶領兩千金江軍士兵,接納聯軍。
根據上回朝鮮軍的良好表現,軍司認為藩國的軍隊,可以獨擋一麵了。
承擔更多的作用,而不隻是淪為民夫的用途。
老熟人權申旭,提前至鎮江,與陳凱武共同調度諸事。
由朝鮮國內,的遠遠不斷的物資補給,在民夫的運送下,堆積如山,庫不能入。
先抵達鎮江的是林之遠,其軍中黑九一部,帶一千零二十九名衛所軍,一百匹馬。
從早上開始,分批渡過鴨綠江,直到下午,才陸續進入鎮江境內。
進入鎮江軍的朝鮮衛所軍,號令嚴明,對地方秋毫不犯。
第二日。
大山一部,帶五百零六名衛所軍,七百匹馬,渡過鴨綠江,進入鎮江。
數年來的戰事。
每一回參加作戰,大山來到鎮江時,此地就會發生新的變化。
田畝越來越多,房舍越來越多,孩子越來越多,棚戶區越來越少,人們臉上的菜色越來越少。
作為外來者,大山的感觸,比起遼民都要深。
“好多咱們朝鮮的婦女。”
大山手下的士兵,露出羨慕的表情。
行軍的途中,道路的兩旁,時不時的會出現村落,村落中在周圍田地中的百姓。
不少的婦女,還穿著從國內帶來的衣裳,一眼就能認出。
衛所士兵窮困,很難娶上媳婦,軍中老光棍很多。
農業的時代和工業時代不同,百姓在養老一事上,需要靠著自己的兒子。
軍戶很多人老無所依,晚年生活困苦。
看到上朝年複一年的越發繁華,這些年年入朝作戰的衛所軍士兵們,誰都心中殷羨。
“咱們連媳婦都討不上,這麼多閨女卻嫁到鎮江,難怪咱們越來越難娶媳婦。”
有士兵恨恨不平的埋怨。
大山冷冷的看過去,見到將領的眼神,那士兵不敢繼續說話,低著頭忐忑前行。
大山的妹妹,嫁給了金江軍中的一名把總。
他本也是衛所軍普通軍戶,因為作戰奮勇,被金江軍將領看重,推舉給了林之遠。
林之遠提拔起來,漸漸有了今日的地位。
在衛所軍中,和他一樣的將領並不少,例如他的好朋友黑九。
兩人的老家相隔很遠,原本是陌生人,在多年的戰事中,處成了朋友。
兩人不光勇猛,也心細膽大,知道他們出頭的機會,隻有靠著金江鎮。
不然兩班勳臣之下,沒有外力的幫助,普通人得不到出頭的機會。
藩國軍中的勢力,大致三部最親近金江鎮。
一部是駐守鎮江多年的五千衛所軍,一部就是義軍,還有一部是戰爭中表現良好的士兵,靠著金江鎮提拔為將領。
最後一部,主要是借著林之遠,或權申旭的手,由他們二人提拔起來的。
想來不可思議。
朝鮮目前名義上,仍然還是大周的藩國,但論影響力和控製力,金江鎮無出其右。
第三日,抵達五千餘。
第四日,抵達八千餘。
……
最後。
隻剩下最南端的三部義軍,因為行軍距離過遠,還未抵達。
三部義軍。
不光是陳凱武當做自己人,哪怕金江鎮上下,大部分也視作他們為自己人,沒有太多的防備。
如此的信任,是三部義軍,多年的奮戰,立下眾多的戰功,從而贏來的。
所以。
陳凱武找到權申旭,提議大軍提前出發,大軍前進緩慢,三部義軍可以隨後趕到。
如此安排,避免浪費時間。
權申旭沒有反對。
不日。
兩千金江軍,三萬餘朝鮮軍,提前出發。
還有一萬餘的朝鮮軍,以三部義軍為主,等齊聚後,由高金權等人,帶領出發。
當盧順義等人,抵達鎮江時,已經收到陳凱武的軍令,告知了其要做的事情。
金江鎮的民生發展,在朝鮮士兵的眼中,並不是新事物,都看得清楚仔細。
“陳參將信任我們,我們也不能辜負他的信任,當立刻出發,以免延誤戰事。”
盧順義向高金權,柳以全二人說道。
他們三部在朝鮮最南,經過長途行軍,士兵皆感到疲憊,理應修整一日。
而為了不耽擱戰事。
決定把在鎮江休整,改為在連山關休整。
高金權,柳以全沒有反對。
金江鎮的出現,以及其在朝鮮國內的影響力,讓太多人的處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兩班勳臣,含括了朝鮮國內方方麵麵,哪怕是義軍也是如此。
他們這三部義軍,原來都不是最強大的。
壬辰倭亂之時。
眾多百姓組成的義軍,其首領仍然大多都是兩班階層出身,例如最出名的天降紅衣將軍。
天降紅衣將軍郭再祐,同樣是兩班階層出身,不過身份不高,在地方算是鄉紳。
其餘的義軍,首領金沔、鄭仁弘等等,都算是鄉紳,兩班階層的末尾。
大周軍隊的幫助下,打退倭寇後,這些兩班階層的首領,大多拍拍屁股去朝廷做官,提高家族的門楣。
其部的義軍士兵,也大多解散,重新淪為普通百姓,沒有得到回報。
至於盧順義等,他們的祖父,完全是百姓出身。
則被朝廷安排到最邊疆的地方,常年無視且遭打壓,已經到了臨危的地步。
如果不是金江鎮的出現,幾部已消亡。
他們祖上為國作戰,卻受到不公的待遇,幾代人接連被猜忌,被兩班勳臣排擠,不受朝廷的接納。
自從跟隨了金江鎮,兵強馬壯年年擴軍,成為了國內不可輕視的力量。
金江鎮也逐年的強盛,越來越深不可測。
如果今年平定蠻族,光複整個遼東,金江鎮將更加的強大,對自己國家影響力也越深。
孰輕孰重。
三人心中早有定論。
在三人的調動下,沒有多久,鎮江城內,剩下的朝鮮軍,全部被他們帶上出發。
~~~~~~
平頂山,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當年海州的戰事,導致蠻族在此處兵力空虛,被朝鮮軍所趁,讓金江軍重新光複。
蠻族手中的鞍山一帶,受到了威脅。
雙方的探哨,巡邏隊伍,已經發生了多次的交鋒。
鳥銃手好訓練,弓箭手難訓練。前者射速慢,後者射速快,不同的環境下,各有利弊。
山林間的戰鬥,雙方互有傷亡,誰也沒有討得便宜。
金江軍動作頻繁,大軍雲集,蠻族針對性的動作頻出,為了拱衛沈陽的右翼。
派了大將郎阿親自駐守本溪城。
長勇堡,虎皮驛,奉集堡,本溪城,一堵牆堡等,形成了一條互相支援的防線。
長勇堡,虎皮驛,奉集堡三堡是沈陽的衛堡,臨近沈陽城,可以迅速得到支援和補給。
本溪城則是防備平頂山方向的敵人的最後屏障。
如果本溪城破,那麼金江軍可以長驅直入,繞過奉集堡,直接威脅沈陽。
平頂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本溪城,是關鍵中的關鍵。
因離沈陽較遠,補給與支援不利,所以修建成一座堅城,而不是兵堡。
城中。
守軍有一萬餘人,除了少部分的旗兵,絕大多數都是抽丁出來的蠻丁。
戰爭的八個年頭。
越戰越勇的金江軍,讓誰也不敢小覷。
本來就已經保持不住優勢地位的蠻族,哪裡敢把主力軍隊分開使用呢。
除了沈陽,其餘各地都用蠻丁守城,唯獨本溪重要,派了千名旗兵協守。
郎阿不知道自己會麵臨多少敵軍,但是手裡隻有千名旗兵,讓他底氣不足。
不久。
金江軍和朝鮮軍遠遠不斷抵達連山關,滿山遍野的旗幟,開始出現在平頂山。
“平頂山無法施展旗兵,是否把敵軍引入開闊的平原上,以騎兵殲滅朝鮮步兵?”
郎阿搖了搖頭。
他們當初馬多,就連步兵都配了馬匹,到達目的地後,步兵在下馬作戰,獲得行動迅速的優勢。
今時不同往日。
雖然知道自己麵對的是朝鮮軍,郎阿也不敢浪戰。
“今賊勢大,軍心旺盛,而我部兵少,扼險為上,野戰非利。不如據嶺厄,多張旗幟、煙火以疑賊心,然後方可出奇製勝。”
作為老將,他當然不會困守孤城,讓自己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
但是也不會強硬出擊。
平頂山。
就是他的陷阱,一步步把獵物誘惑到死地,尋到機會一舉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