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柳湘蓮露出好奇的眼神。
唐清安眼神陷入回憶,想了想後,才緩緩的說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你看看,輿論不就回來了。”
看到柳湘蓮傻了的樣子,唐清安笑了兩聲。
東林不就是這麼來的麼。
從朝堂上失敗的官員們,彙聚到一起,琢磨出來的東西。
“將軍之才,讓人感歎之極。”
良久。
柳湘蓮呐呐的說道。
“那清丈完田畝之後呢?”
不過,柳湘蓮還是忍不住好奇的問道,雖然他自問自己不敢學,不妨礙他好奇。
聽到柳湘蓮的話,唐清安默默的低下頭。
“後麵的事情,誰知道呢,不過能做到這一步,國家已然興盛起來了,隻要不廢除此法,可保百年的興盛。”
大周不從根子上改革,不把官員們治理好,所有的法子也不過是頭痛醫腳而已,才是唐清安不懼大周的底氣所在。
感歎完後,唐清安打起精神看向柳湘蓮。
“德川忠長真的敢造他哥哥的反?”
收斂了心神,柳湘蓮連忙點頭,臉上興奮起來。
“德川忠長的父親已死,幕府將軍是他的哥哥,已經露出了殺心,沒收了德川忠長的領地,流放到了上野高崎。”
“如果沒有外力的支持,他隻能等死,我悄悄拜訪了他,他聽到金江鎮願意幫他,仿佛變了個人一樣。”
柳湘蓮笑道。
正如將軍剛才感歎,天下事沒有新鮮事。
看出了危險的德川忠長,開始裝瘋起來,隻是做的太明顯,無法讓人相信。
畢竟。
其父未死之前,他可是很狂妄的,仗著父親的寵愛,和手裡的實力,屢次挑釁他的大哥德川秀忠。
麵對他的挑釁,德川秀忠次次都忍讓。而前年他們的父親死後,德川秀忠露出了真麵目。
而失去了靠上,德川忠長很快就在政治上失敗。
但是德川忠長畢竟從小就是獲得兩藩的大名,支持他的人還有很多。
以及德川幕府對各地大名的打壓,例如一國一城令,一個大名隻能留下一座城池,其他的城池必須拆除。
接二連三打壓大名的條例,各地的大名,畏懼幕府的勢力,雖然地方上的小動作不斷,卻沒有人敢出頭對抗幕府。
唐清安沉吟起來。
如果能支持德川家族內鬥,明年又有九州島大規模的民亂,正好是金州謀奪九州島的大好時機。
既然如此,唐清安不再猶豫。
“告訴德川忠長,他想要什麼,我都給他什麼。到了需要的話,我可以派兵協助他。”
“德川忠長詢問我們要什麼。”
“看來他還看不清楚形勢啊。”
原本的德川忠長,到了死亡的前一刻,為什麼沒有選擇放手一搏呢。
因為他還保持著幻想,認為自己裝瘋,能讓他的哥哥留他一命,他的哥哥德川秀忠棋高一著。
溫水煮青蛙,一步步把德川忠長逼到了絕路上,到了臨死的一刻,德川忠長反悔也來不及了。
“這件事你全權負責,必定讓德川忠長看清楚形勢,到底願不願意坐以待斃。”
“如果德川幕府成功內亂,形勢最惡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出多少兵力支持德川忠長?”
柳湘蓮需要一個底氣。
“五萬。”
唐清安肯定的說道。
“新蠻軍兩萬,朝鮮軍兩萬,新合軍一萬。大軍的糧草,朝鮮負責一半,我們負責一半。
日後,由德川忠長承擔送還。”
“此事,你需要謝有成,賈鑒,陶傑詳細的商議,如果需要的時候,大軍從朝鮮出發,還是從濟州島出發。”
聽到五萬的數量,雖然不是金江軍,但是柳湘蓮鬆了口氣,這個兵力,可以說服德川忠長。
兵力太少,不能說動德川忠長。兵力太多,恐怕德川忠長又會擔憂。
“國內義軍形勢頹廢,所有人都在擔憂國內的形勢,唯獨將軍不在乎,原來是如此認為的嗎。”
告辭前,柳湘蓮突然醒悟。
唐清安點了點頭。
大周如果滅亡,滅亡的原因,絕對因素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來自於內部。
天災人禍。
人禍大於天災。
人禍就是地主階級和百姓的矛盾,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大周不會因為義軍的頹廢就重新盤活。
柳湘蓮離開後。
薛蝌輕輕的進來,小聲的提醒。
“將軍,隔壁的會議室,人已經到齊。”
“好,現在就過去。”
唐清安沒有歇口氣,隨著薛蝌離開。
隔壁的會議室。
馮勝之,顧應時,李成賢,林如海,賈鑒,謝有成,朱秀,武震孟,劉成敏,彭大海。
眾人起身迎接將軍。
“都座。”
昨日在軍學堂的會議,更多的是鼓舞人心的會議,今日的內部會議,才是真正的關於新的形勢的會議。
金江鎮是唐清安從無到有一手建立的。
軍中遍布軍學堂的軍校生,沒有野心家存在的土壤,想要違逆節度府,從士兵到百姓都不答應。
這就是人心。
所以為了加強金州的擴張,唐清安準備放權。
謝有成起身,看了眼在場的同僚,手裡緊緊的握著一張公文,然後拿起來仔細念道。
“為了更好的應對金州形勢,會建立四大軍鎮。”
“第一鎮。”
謝有成停頓了下,忍不住抬頭看向將軍。唐清安笑著頷首,謝有成點點頭,繼續念下去。
“以沈陽為核心,建立負責草原的縱合軍鎮,節製使劉成敏,鎮使馮勝之,稽查使徐輝。”
“第二鎮以鎮江為核心,建立負責奴兒乾司,含括平安道,鹹鏡道的固土軍鎮,節製使武震孟,鎮使李成賢,稽查使王宣。”
“第三鎮以旅順為核心,負責因對國內的變化,歸屬於軍司直管,節製使朱秀,鎮使顧應時,稽查使鄭永廉。”
“第四鎮以濟州島為核心,負責琉球國,日本局勢的拓土軍鎮,節製使彭大海,鎮使陶鏴,稽查使方士珍,經曆柳湘蓮。”
“林如海為左支使,顧道初為右支使,判官朱文,推官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