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北方的軍隊隻能在北方打仗,例如九邊,甘肅,青海,東北。
南方的軍隊,隻能在南方打仗。
例如沿海抗倭,廣東平亂民,打安南,打緬甸,前後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軍作戰。
除非有難以解決的敵人,才會調動全國的精兵。
例如遼東薩爾滸之戰。
大量南方的精兵,千裡迢迢行軍到東北,第一時間尋機與蠻族決戰,因為耽擱不起。
為了減少客軍長途運糧的消耗,促使本地兵與客兵聯合,對敵速戰速決。
否則呆的越久,對本地越不利。
因為隻靠一地,是供應不起大軍作戰的,而十餘萬大軍以及無數的民夫,內地運糧到東北,大周積弊眾多,同樣承擔不起。
所以。
年前的形勢,本應該供應給忠順王大軍的軍糧,猶如胡椒撒麵般,供應給了十餘萬南方軍。
原本為三萬兵,和運送糧食的民夫準備的糧食,是夠他們吃的。
但是不夠十餘萬兵和民夫的吃食。
最後的結果就是忠順王軍中無糧吃,十餘萬護衛京畿的南方軍也沒糧食可以吃。
大家都吃不飽肚子。
後果就是部分南方兵一哄而散,部分南方兵看見形勢不對,退了回去,還有部分南方兵從民間搶糧。
這個怪誰呢。
真不好說。
怪南方兵?總不能說餓死自己吧?
北方的流民,為了不餓死,起義反抗朝廷,南方的兵也是老百姓,同樣不願意眼睜睜餓死。
怪朝廷?
朝廷也很無辜。
金江軍作亂,難道因為沒有準備,就不調兵護衛京畿,眼看著亡國不做任何動作?
怪金江軍?
金江軍真沒有造反。
這就叫做天時。
按照古人的說法,又稱之為國運。
忠順王是急死的。
三萬帶出來的精兵,壓著十餘萬的亂軍打。
民軍終歸是民軍,總體上還是戰備稀缺,不如忠順王從遼西軍,三大營挑選出的精兵。
隻要再給忠順王兩個月。
任你是龍在前,還是田永命,都得死在他手裡。
上天向他開了個玩笑。
部下們不願意打,忠順王不敢告訴他們實情。
缺糧。
先從友軍缺起。
劉明先,李堅等將領,先是通報了一番,過了幾日在次向忠順王告急。
內憂外患,忠順王要求繼續攻擊朱仙鎮。
拿下朱仙鎮就放糧。
人們還以為是忠順王對他們前番態度不滿,無可奈何督促軍隊重新攻城。
但現在朱仙鎮的數萬流民軍,是上千萬流民中最硬的骨頭。
要打敗他們,那就要殺死他們。
哪怕官兵火器厲害,朱仙鎮城牆殘品不堪,坍塌無數,可攻城中,還是殺敵一千自損六百。
一日又一日。
糧荒終於引起了恐慌。
士兵們沒有流民們必死的覺悟,因為兩者的訴求不一樣。
各將天天求糧。
至此。
忠順王威信漸失。
冬日裡,西北有糧嗎?
沒有。
有糧食的大戶,早就被流民們搶空。
地方沒糧,朝廷沒糧。
朱仙鎮的流民軍手裡還有糧吧,但是現在官兵已經無力發動進攻。
三日不吃飯就沒了力氣。
七日不吃飯,攤在地上站不起來。
忠順王用儘了手段,想儘方法自救,撐了一個月,在大軍崩潰的前夕,死了。
人們都說忠順王是急死的。
因為他不死,大軍還是得崩潰。
忠順王死了。
消息立馬傳開,數萬精兵一哄而散,有的人直接投降了民軍,討要口糧。
有的在營地中等死。
兩種結果。
跑,沒人有力氣跑。
數萬精兵,儘入龍在前之手。
誰讓其餘的民軍見忠順王厲害,各個都不願意抵抗逃跑,隻有龍在前留下堅守。
邊軍精銳,義軍精銳,東北與京畿精銳。
龍在前手裡的大軍,已經不再是民軍,而是包含了北方大地的精銳。
來自於官和民。
開封二次被圍。
不日。
開封城破,龍在前屠近城中勳貴官員鄉紳,拿出糧食緩解了大軍的糧荒。
從開封跑到歸德府,處處下跪磕頭的圖門,聞之,自縊。
兩名隨從分了銀子跑了,無人為其善後。
老更夫撞見,把其埋在城外的亂葬崗。
夜間。
亂葬崗處處綠光。
~~~~~~
登萊上報。
不是金江軍作亂,是金江軍內部叛亂,叛亂部隊已經被龍山大營消滅。
可是。
已經無用。
幾個月間,能發生太多的事情。
……
“平遼侯是何意?難道不願意見雜家?”
來祝賀的六科給事中回去了朝廷,太監中留下了一人。
林如海不方便出麵,由朱文接待太監閭禮。
“公公老家是南方何地?”
朱文避而不談,轉移話題。
“誒,你怎麼知道雜家來自南方?”
宮中的太監,一般自稱咱家的,多半來自於北方,一般自稱雜家的,多半來自南方。
朱文和林如海閒聊的時候,聽林如海說起過。
大部分太監也是普通人。
普通人都愛財,何況去了勢的太監,他們相比尋常人,更加的愛財。
百姓們有後,太監可無後。
晚年出宮靠著侄子,那也得有錢才行,不然誰顧得上太監。
林如海以前負責揚州的鹽政,不光要和官員打交道,勳貴和太監都是座上客。
根據林如海的透漏,太監不容易打交道,因為他們不重外麵人的感情,更重利益。
想要用情誼交好太監,屬於難上加難。
最好的法子,就是和太監聊老家,從家鄉談起,利益往來才算打開了口子。
而通過太監的自稱,就能判斷出太監來自南北,打開雙方的話題。
林如海說了很多。
朱文按照林如海的方法試了試,果然效果不錯。
太監閭禮好奇的追問,一番交談下來,氣氛才逐漸緩和,兩人能正常的交流,逐漸清楚了太監的來意。
……
唐清安穿著長衫,在院子裡散步。
具體的事物,由下麵專職的官員去做。
擔心官員做不好,隻顧享受,則有督查司,巡道司去核查督查,擔心官員同流合汙。
那就不用做事了。
官員都同流合汙起來了,說明社會風氣已經敗壞。
該想的就是如何治理社會風氣,從源頭上來治理,否則也隻是浪費力氣而已。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彆小看這句名言。
直到朱文帶來了消息,唐清安讓朱文坐下說話。
“閭公公應該是皇上另有交代,不方便對外說,所以要和將軍私下見麵。”
“應該是何事?”
唐清安問道。
朱文搖了搖頭。
“閭公公口風緊,問不出來。”
“我猜測應該是遷都的事。”
唐清安了然。
忠順王的死因,有人說是金江軍引起的。
對此。
唐清安懶得理會。
忠順王府送來的禮單,唐清安照單接下。
人去事了。
收下了忠順王府的禮品,代表了他不會記仇忠順王,否則忠順王府的家人,恐怕會更慌亂。
不但如此。
他還讓人告知陳德言,如果能找到圖門的屍骨,要好生安葬一番。
此人。
對得起大周。
是大周的勳貴,賈府一家對不起圖門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