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薄大踏步進城。
“他上吊了。”
“嗯?”
聽到周德興的話,張博愣了愣,腳下卻沒停。
“誰恐嚇他了?”
“沒有,等我帶人趕去衙門的時候,他已經斷氣,我是第一個抵達的。”
“莫名其妙。”
此人。
是金江軍入關以來,第一個身亡的官員。
對方的死,不但沒有令張博開心,反而心中鬱悶。
接下來就要進軍河南。
需要一鼓作氣,不給流民軍反應的時間。
憑張博手裡的五千人馬,就算開封隻剩下老弱病殘,那也是積年的老兵。
所以軍司和朱秀的命令,讓張博停步於城武,等待主力的彙合。
士兵們駐守城武。
守城可不比攻城危險小。
因為金江軍軍紀非常嚴苛,將軍在大軍臨行前,專門交代過,誰也不敢違逆。
很快。
新的規定中,士兵們出行必須以什為規模。
禁止單獨行動,並且一人違紀,全伍受懲,膽敢包庇者,以殺頭論處。
一隊隊的隊伍,在街頭小巷張貼告示,甚至還有簡明的圖畫示意圖,哪怕不識字的百姓,也能看得懂。
無非就是安民的告示,以及金江軍的各種條例,犯了什麼法,會受到什麼罪。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百姓們。
讓百姓們監督士兵。
如果受到士兵的侵害,百姓可以直接找官員,或者將領,城中也會有帶紅色袖章的士兵巡邏,都可以接下百姓們的狀告。
金江軍的名聲,在民間本來就不錯,現在的舉動,更可見金江軍的真誠。
對百姓也的確是秋毫不犯,加上士兵們吃飯買東西都會花錢,受到了百姓們熱烈歡迎。
前幾日的攻城,仿佛沒有發生一樣。
最先趕來的不是主力部隊。
而是騎馬疾馳而來的稽查使鄭永廉。
見到張薄後,劈頭蓋臉的喝問。
“那官員是自殺還是他殺?你需要如實的告知。”
“自殺。”
張博肯定道。
“如果稽查使不信,可以去問下麵的人。”
“我不問彆人,就問你。”
鄭永廉絲毫不客氣。
他是稽查使,和人一團和氣,那才叫失職。
大周就敗於人情往來。
人情來人情去,規矩就廢了。
不以功績而論,隻以做人為榮。
誰會做人,竟然成了美德。
隻會做事不會做人,成了嘲笑的對象。
做人誰不會。
無非把規矩拿來做人情。
大周發展到今日,很多儒者都在思考問題所在。
為何會這樣呢。
所以促進了很多新的學問。
金州同樣在思考,所以也誕生了新學,脫胎於福建,流傳於浙江,融合金州的軍學堂之風,形成了金州獨有的新學。
“你派人調查過沒有,為何他會如此?”
張薄麵色不快。
“他要自殺,我還能攔住他不成,我還沒有入城,他就自殺了,豈能怪罪到我頭上。”
見張博發怒,鄭永廉反倒是語氣寬慰了起來。
“我不是責怪你,搞清楚原由,才能避免下次在發生,金州上下為入關做了多年的布置,不應該有此事。”
作為稽查使,鄭永廉不得不感歎。
老一代的做法和新一代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一代的將領,沒有耐心,喜歡速戰速決。
這並不是好事。
周朝一衰敗,各地的武夫就變成了軍閥。
可見老一代軍閥是不合時宜的。
大唐強盛嗎?
最強盛的時候,將領發生叛亂,說明了什麼?舊時代的武夫,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新學不光是要在官員們中推廣,將領們中同樣要學習。
而軍學堂出生的將領,能很快適應新學,偏老一代的將領,很難適應。
隻覺得規矩越來越多,越來越麻煩,不但對他們沒有幫助,隻能妨礙他們。
“可能他不想我們太過順利吧,讓我們知道大周有忠臣。”
抵抗。
那官員態度堅決。
偏偏又沒有儘心督促守城,避免了殺戮。
仿佛就是為了做給金江軍看一樣,也不是沽名釣譽之輩,人家自殺了。
“唉。”
鄭永廉感歎一聲。
他隱隱有所覺。
大周的官僚風氣已經無法挽救,但是總有人會做出驚人的舉動,讓漢人有挺起腰杆的底氣。
當消息傳回金州。
此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到底如何定性那官員的行為。
如果國內官員都學他,哪怕百分之一,也會對金江軍造成巨大的麻煩。
可如果否定他。
那豈不是否定忠良?
此事。
在軍學堂同樣引起了熱議,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以金江軍角度出發,應該否定此人的行為。
而有的學生,覺得應該從民族大義出發,認定那官員的行為。
最後唐清安出麵。
親自寫了一篇長文,認定了官員的忠義,是民族的氣節,人人應該學習他。
深知曆史的唐清安,對此行為有極高的敬佩和尊敬。
清朝屠戮全國,把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當做下等人,以征服者自居,為奴隸主,在全國城池中心建立滿城。
他們是奴隸主,受其他民族的供養。
蒙,苗,庫倫等等各族人口,在大一統的朝代,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下滑。
例如蒙,人口差點被滅絕。
反觀最嚴防死守的漢族,人口不但沒有下滑,反而大幅上升。
不是因為奴隸主的恩賜,而是因為漢族激烈的反抗。
除了萬曆時期,福建先民從呂宋偷回了番薯,經過數十年的培育,正好在清朝成功繁衍開。
為人口的增長創造了物質條件。
而先民用無數的人頭,向清朝的統治者宣示他們的存在。
讓清朝統治者不得不服軟,放棄屠戮手段,采用漢人的一套方式來自理漢人。
正所謂從來沒有救世主。
漢人是清朝,除了統治者之外,唯一人口暴增的民族,
無他。
唯先民的抗爭耳。
所以漢人真正信奉的隻有祖先,並為子孫後代拚搏,代代傳承薪火。
救世主是自己。
不論生活有多大的磨難,敬祖的精神從來不該遺忘,正因為有了精神,才是漢人爭奪正義的憑仗。
否則就不是漢人,因為沒有魂,隻剩下麻木的軀殼,逆來順受而已,迎來的是更大的磨難。
例如基督教命令教民不得祭祖。
哪怕明明是漢人血脈,當他忘記祭祖,遵守教義,誰也不會把他當做漢人,他自己也不會把自己當漢人。
普通百姓沒有太多的選擇,無論宋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但英雄輩出的民族,總會有人接替扛起大旗,從來不曾斷絕。
幾千年來。
永遠在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開枝。
英雄們可歌可泣,默默無聞的老百姓們,同樣值得讚揚。
因為他們一起建立了最偉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