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賁巾幗傳!
旌旗獵獵,校場飛箭,嗖嗖帶風,草靶搖晃。
這日午後,薄雲如紗,陽光漫射,李三娘身著戎裝,挽韁執鞭,在秦蕊兒、申珂、羅秋紅等將領的陪同下,來到長安城西的女兵營校場,巡查武備。
校場開闊,東西約八百步,南北也有四百步,數千人操演其中,綽綽有餘。
這時,踏步有聲,嘩嘩直響,隻見三、四百名精銳射手,頸係紅巾,身披軟甲,列隊整齊,小跑入場。
李三娘拉韁駐馬,抬頭了望。
隊伍距離草靶二百步時,一名小將揮動令旗,高喝一聲,隊伍立即停下,數百人腳步轉動,熟練變陣,依照戰時的體製,轉眼間分成三排,第一排端弩瞄準,第二排持弩待射,第三排抽箭上弦。
隻聽陣中的執旗小將,傳來高高的一聲「射——」,頓時,第一排弦響「當當」,百餘支利箭朝著靶子「嗖嗖」飛去。
箭去弩空之後,第一排女兵立即後撤,快步退到第三排的位置,抽箭囊中,張弦待射;與此同時,第二排、第三排則依次上前,接替前排,端弩再射……
三排女兵交替靠前,從容不迫,輪番齊射,箭鳴陣陣。
數百人的隊伍雖未前進一步,但頃刻之間,立於原地,卻拋出一陣箭雨,如狂飆席地,洪水過境,二百步外,數十隻草靶已如刺蝟一般,東搖西晃,似乎不堪其重,隨時都會倒了下去。
「很好!」見此情形,李三娘點頭微笑,側身對眾女將說道,「咱們這支娘子軍啊,弓弩是立身之本,看來,沒有荒疏!」
「殿下,」秦蕊兒快人快語,「您的教令,咱們可是一天都不敢忘哩,自朔方回京後,女兵們每日操習,精益求精,就像您吩咐的那樣,有令來,即可戰!」
李三娘點點頭,抬眼望向場內,問道「剛才發號施令的那位小將,是何許人?我怎麼看著有些眼生呢?」
羅秋紅聽聞,放下韁繩,拱手答道「回殿下,她叫殷素素,是前兵部尚書殷嶠的侄女,射得一手好箭,人也機靈,故而選拔她作隊正。」
「殿下,」申珂補充道,「依您的教令,回京之後,遵循個人意願,一部分姐妹離開了軍營,或回鄉孝敬父母,或擇夫組合成家,為保持戰力,女兵營又招募了一批新銳,殷素素便是其中之一。」
「哦,原來如此,你們辦得很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嘛,咱們這支娘子軍啊,既要為國儘忠,也要顧及人倫,畢竟,相夫教子是女兒家的歸宿,特彆是天下太平之後,」李三娘滿意地笑了笑,說道,「讓殷素素過來一下,我有話要問。」
「遵命!」
片刻,一名小將接令而來,隻見她紅巾束發,軟甲覆身,一柄寶劍斜掛腰間,小跑到李三娘跟前,單膝跪拜道「宣節校尉殷素素,參見公主殿下!」
李三娘踩鐙下馬,扶起小將,定睛一看,隻見她十八、九歲的模樣兒,新月籠眉,春桃拂臉,眉宇之間,英姿颯颯。
李三娘笑道「你是宦門之家,待字閨中,怎會想到入伍我營?」
「殿下,」殷素素眨眨雙眼,答道,「自古以來,女兒家多在家中飛針走線,操持家務,能有幾人執金鼓,參佐命?而您,卻為天下女兒開了先河——遠在終南山,近在朔方城,決策帷幄,揮斥萬軍,於萬裡疆場建功大唐,怎不令我輩欽佩?素素不才,但也不願養尊處優,在宮宇間了此一生,故而應募而行,投身於娘子軍中,上報君恩,下拯百姓。」
「好,好,好!」李三娘連說了三聲,笑顏綻放,目光炯炯,如麗陽穿雲,暖流開淩。
身後,幾名女將聽聞,也不禁抬眼正視,再次打量起這位年輕的宣節校尉,平日見她言語不多,怎知心中
卻藏誌不小!
「哦,對了,」李三娘上前一步,拉住殷素素的手,問道,「殷嶠大人可好?」
「回殿下,叔父年事已高,身體多恙,前番上書大興宮,乞骸骨,致仕歸養,皇恩浩蕩,陛下已準允並予褒獎,我入營之時,舉家正在收拾行裝,擇期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