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又該如何選擇呢
略加沉思,阿敏選擇了右側通往界嶺口的道路。
“阿瑪,為何放著近路不走,反而要走遠路呢”
“嗬嗬,如果你是明軍將領,你會在那一條路上設伏呢”
“當然是近一點的路上了原來如此,兒子明白了,阿瑪真是高見”
在父子二人的指揮下,隊伍向右側道路行進,並在中午時分,來到了界嶺口。
界嶺口是薊鎮長城東段的重要隘口之一,中間是一條蜿蜒崎嶇的道路,長約八裡,最寬處有十餘丈、最窄處不足兩丈,隻夠兩輛大車並排行駛的兩側則是雄山峻嶺、茂密樹林。
這裡本來有長城、有烽火台,還有一座軍營,裡麵駐紮著兩千多名明軍。
皇太極一次入關之時,派人馬襲擊了這裡,將駐紮的明軍全部殲滅了,並將城牆、烽火台全部拆毀,於是關隘變成了通途。
現如今,依舊是滿地破磚碎瓦,且不見一個人影,說明明軍還沒來得及進行修複。
按理來說,大軍通過這種險地之前,是要派出大量士兵,對兩側山嶺進行仔細搜查的,以防伏兵。
可負責殿後的隊伍稟報,三路明軍已經在永平城彙合,並以極快的速度追殺過來了。
界嶺口兩側的山峰高聳、林木眾多,如果一點一點搜索的話,起碼要用大半天時間,那個時候,三路明軍早就追上來了。
怎麼辦
權衡利弊之後,阿敏認為自己之前的選擇沒有錯,這裡不可能有埋伏的,因此隻派出了兩小隊士兵,簡單的搜索了幾個小山頭,見沒有什麼問題,就下達了過關的命令。
話又說回來了,阿敏畢竟久經沙場,軍事經驗極為豐富,沒有帶領人馬一窩蜂的闖關,而是分成前、中、後三隊,來了個一字長蛇陣
將行軍隊列拉長,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了道路擁堵,可以加快通關速度。
二是前後呼應,更加安全,其勢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就是這個意思了。
“啟稟貝勒爺,前軍順利過關”
“好,傳令中軍,隨本貝勒過關,後軍跟上”
“喳”
得知前鋒人馬順利通過了,阿敏最後一點擔心也放下了,而後親領中軍過關。
那知走到道路中段之時,兩側山峰上突然響起了嘹亮的號角聲,接著從山坳裡、草叢中、大樹上躍出很多手持白色長槍的士兵,如下山猛虎一般衝了下來。
“嗚嗚殺呀”
“不好,中埋伏了,愛爾禮,帶領人馬擋住他們,其餘人馬速速通行”
“喳,勇士們,跟我來,擋住明軍”
“該死的,這裡怎麼會有埋伏呢奸詐小人,害我不淺,等我回去的,早晚跟你算總賬”
眼見中了埋伏,阿敏是又氣又惱,並破口大罵起來。
氣惱的是,在選擇撤退道路之時,自己明明做出了正確選擇,怎麼還是中了明軍的埋伏,這是明軍太狡猾了,還是自己自作聰明了
罵的則不是明軍,而是自己的堂弟皇太極
為何要罵皇太極呢
原來女真大軍撤走之時,阿敏根本不願留守四城,因為阿敏知道,僅憑兩萬多人馬,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守住位於大明境內的灤州、遷安、遵化、永平四城的。
強行堅守,隻有死路一條
可皇太極聯合了其他貝勒,不斷進行施壓,阿敏獨木難支,隻能違心的答應了負責留守四城。
如果皇太極不逼迫,自己就不會留下了。
如果沒有留下,就不會選錯道路。
如果沒選錯道路,就不會中明軍的埋伏。
因此一切事情的根源,還是在皇太極身上,自然要罵他了
可事已至此,罵人無用,還是想辦法突圍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