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他們預判單耀武的隊伍從酃縣東出以後無非是攻打永寧縣和永新縣,亦或是為了牽製吉安府的官兵而襲擾府城廬陵。
至於同樣占據重要地理位置的泰和縣,則調其南邊的萬安縣與龍泉縣官兵前來駐防。
但泰和縣守禦千戶所不可能把所有士兵皆調往廬陵縣,且泰和縣的官員們絕不敢讓客兵駐守在泰和城周邊,頂多讓客兵駐守在外圍的關隘據點而已。
畢竟,匪過如梳、兵過如篦不是?
而後龐大海犀利地指出,泰和縣官兵的防禦必然存在極大的漏洞!
當龐大海說罷後,單耀武和吳晟侯等將領當即眼睛一亮。
要知道單耀武曾是龐大海的部下,而吳晟侯更是龐大海的發妻吳氏的侄兒,他們雖大字不識幾個,但擁有多年實戰經驗的他們如何不清楚龐大海說的在理?
拋開龐大海與大帥唐世勳之間因著方媛兒而產生的隔閡不論,單耀武和吳晟侯等將領這些年來對龐大海的作戰經驗還是甚為信服的,想他們當初征戰中原、轉進巴蜀,大家夥不都是一路浴血沙場存活下來的?
因此他們選擇相信龐大海的判斷,那就玩一把大的,奔襲泰和縣!
東路參謀分部長趙吉晟和次長鮑公子等人亦被說服,其實他們之前的考慮並無不妥,隻是太過想當然的認為官兵的調防與楚軍各營部之間的調防一樣順暢。
但龐大海對於大明官兵的尿性可謂一清二楚,地方官兵對於客兵的到來必然心存忌憚與排斥,想讓他們如同楚軍各營部那般頻繁調動而不出亂子,這委實是高看了官兵的調動與協調能力。
何況龐大海的提議並未全盤否定東路參謀分部之前擬定的戰略,單耀武的四千步卒依舊是按既定戰略攻打永寧縣並威脅永新縣,隻是把吳晟侯的七百餘騎兵給單獨挑出來進行奔襲泰和縣之策。
以吳家這支最拿得出手的騎兵隊伍之機動性,打不過也能跑得了不是?
當東路大總管秦薇兒看到單耀武等將領和趙吉晟等高參們皆有意動之色後,她隨即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其實秦薇兒對於戰事隻能說是入門,從當初‘唐柳聯軍’攻打道州城之時開始,秦薇兒就隻是負責後勤補給與協調工作,前線戰事該如何打自然無需她來操心。
不過這個女人的賭性絲毫不比黃萬勝和嶽老財等‘賭鬼四人組’差,她從單耀武和趙吉晟等人的神色已是猜到龐大海的提議該是頗具可行性,何況她最大的意圖是讓副帥唐世績在軍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不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是秦薇兒提出,她身邊有她爹派給她的二十名秦家豢養的死士,還有她弟弟秦三的商隊武裝當中有兩百餘騎兵,既然龐次長的提議甚好,那她的二十名死士與秦三的兩百餘騎兵也一並跟隨吳晟侯的騎兵隊伍奔襲泰和縣!
秦三公子聞言一陣錯愕,那兩百餘騎兵可是他的心頭肉啊!他為了搗鼓這兩百餘騎兵的戰馬與裝備砸了多少銀子?
其實秦三隻是想讓他的‘寶貝疙瘩’們跟在單耀武的主力背後‘撿漏’而已,畢竟他的商隊武裝並無楚軍的正式編製,大家夥可不就是為了去吉安府‘求財’?
若是跟著吳晟侯的騎兵去奔襲泰和縣出了岔子,那秦三和在他背後投了大把銀子的秦家親族們豈非血本無歸?
但秦三知道大姐秦薇兒和爹爹秦正甫如今最大的‘買賣’就是捧副帥唐世績,於是秦三在短暫錯愕後立刻提出,他的兩百餘騎兵才剛剛招募不久且多是江湖草莽之輩,其中也沒個戰場經驗豐富的領頭者,不妨由副帥唐世績和龐大海次長來統率如何?
這倆姐弟一唱一和地說罷,東路參謀分部內落針可聞,眾人的神情可謂精彩至極。
即便是單耀武和吳晟侯等武夫都已看得明白,秦家這是要不惜代價力挺副帥唐世績啊?
但是,趙吉晟和鮑公子等高參們也有他們的立場與想法,當時乃是單耀武部東進吉安府的關鍵時刻,有更優的計策為何不用?他們誰都不願在整個東線戰事中隻當個配角不是?
況且大帥唐世勳和副帥唐世績畢竟是親兄弟,他們既不便當著副帥唐世績的麵拒絕此議,實際上也沒有甚理由來拒絕。
因唐世績與龐大海是率領秦三的兩百餘商隊騎兵隨吳晟侯出征,人家又不是楚軍的正規軍,且正所謂人多力量大,七百餘騎兵和一千騎兵之間還是有不小的區彆不是?
至於說吳晟侯的騎兵奔襲泰和縣以後,究竟由誰來話事?其實趙吉晟和鮑公子等人幾乎敢肯定吳晟侯會聽他姑父龐大海的,但這又有甚打緊?隻要吳晟侯這一路能夠達到牽製吉安府官兵主力的戰略目的,足矣。
計議已定,趙吉晟遂將新擬定的吉安府攻略彙報給坐鎮長沙府的楚軍參謀總部長許定遠,但他也沒時間等待軍部的回複,而是秉著兵貴神速的原則讓單耀武和吳晟侯各自率部開拔。
之後吳晟侯、副帥唐世績和龐大海率領的一千騎兵是鉗馬銜枚、騖行潛掩,繞過吉安府永寧縣與永新縣之後奔襲泰和縣。
不得不說吳晟侯等人的運氣極好,其實他們也沒想過單靠一千騎兵就能覬覦泰和縣城,而當他們突襲泰和城西邊的螺溪鎮之時,恰好軍情五科鄭罡手下一個得力的情報人員途經該鎮。
此人向吳晟侯彙報稱,萬安縣與龍泉縣的官兵們正跟泰和縣守禦千戶所因著駐防問題爆發爭執,眼下泰和城的城防漏洞極大,如若吳晟侯的騎兵能趕在從螺溪鎮逃跑的官兵之前奔襲泰和城,軍情五科在泰和城的情報人員可為內應!
吳晟侯聽聞遂與副帥唐世績、龐大海等人商議一番,決定即刻奔襲泰和城。
他們快馬加鞭趕到泰和城時,發現正如情報所言,城中防守並不嚴密,且城郊竟有小股客兵在洗劫村莊百姓。
龐大海指揮若定,他讓副帥唐世績率領一部分騎兵製造聲勢佯攻西門吸引守軍注意,而他則吳晟侯率主力騎兵悄悄繞至東門。
東門守衛懶散且稀少,軍情五科的內應趁機打開東門,龐大海與吳晟侯的騎兵輕鬆衝入城中。
一時間泰和城內喊殺聲起,城中百姓驚恐萬分,但副帥唐世績早已與龐大海、吳晟侯達成一致意見,即不殘殺百姓,隻針對官兵並血洗地方豪族!
雖說死於他們刀下者不知凡幾,但此役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無論大帥唐世勳還是楚軍高層皆驚訝於泰和縣之役的巨大成功,而吉安府各縣官兵聞訊更是大驚失色,隨後由四麵八方反撲泰和城。
不得不說龐大海已是領悟了大帥唐世勳的‘遊兵虛實論’之精髓,就在吉安府官兵大舉反撲之時,他與唐世績、吳晟侯已是率領騎兵遁入山野間消失了蹤跡。
之後他們時而襲擾萬安縣,時而去劫掠龍泉縣,又或是轉回泰和縣洗劫一番,甚至還設伏擊潰了幾股人數不多的官兵精銳,總之是把吉安府的官兵給攪得疲於奔命叫苦不迭。
正因為奔襲泰和縣之役的成功,吉安府的官兵已無力支援北邊的袁州府和南邊的南安府,龐大海和唐世績、吳晟侯等將領無疑是為楚軍的東線各路戰事之大獲全勝儘到了他們的一份貢獻。
大帥唐世勳自然認可龐大海、唐世績和吳晟侯等將領所做出的貢獻,故而唐世勳不僅授予了他們嘉獎令,且還親自寫信給吳晟侯的爹吳高峰,信中寫下了‘虎父無犬子’的褒獎之語。
而這,正是讓大帥唐世勳極為糟心的一件事,因副帥唐世績一行在七月初凱旋回到衡州府以後,秦正甫和秦薇兒等秦家人為唐世績大造聲勢,仿佛泰和縣之役的成功都是因為唐世績的運籌帷幄一般。
雖然東路聯軍和衡州府的軍政要員們大多知道此役功勞最大者是龐大海,但龐大海都公開吹捧都是副帥唐世績的功勞,難道大帥唐世勳還要就此事去辟謠不成?
再說回朝廷的招安使團入衡陽城,當使團途徑吉安府時,與官兵交接並護送使團入境的便是吳晟侯的騎兵隊伍,而副帥唐世績亦在其中。
由於唐世績有楚軍副帥的身份,招安使團的主使楊公公、副使周鑣與楊文驄皆與他交好,故而唐世績頗為清楚這三位的一些喜好與性格等。
加之楚軍方麵負責與招安使團談判事宜的乃是衡州知府秦正甫,因此唐世績在此事上亦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在世績的提議之下,東路大總管秦薇兒遂被推舉為與朝廷談判的副使之一。
雖然唐世績與秦薇兒等秦家人從未說過大帥唐世勳一句壞話,甚至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大加讚譽唐世勳,即表明他們皆會始終如一地跟隨大帥唐世勳的腳步雲雲。
但唐世勳自然看出秦家是要不遺餘力地力挺唐世績在楚軍當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喜歡南明諜影請大家收藏:()南明諜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