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酒米煮熟之後,繼續進行下一步操作。
瀝水!
用到一種叫做筲箕的瀝水工具。
有用竹篾編製的,也有用其它材料製成的。
李青家裡的筲箕都是用竹篾編製的,是農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一番操作後,瀝水完成。
接下來等酒米的溫度降到常溫。
一番等待後,溫度差不多了。
繼續下一步。
將煮熟又瀝乾後的酒米,裝入用於發酵的容器中,這一步要用到酒曲了。
李青用的容器是一個瓦罐。
要保證瓦罐乾淨,無水無油。
開始操作。
裝一層酒米,均勻撒下一些酒曲。再裝一層酒米,又撒一些酒曲。
如此反複,一直到所有酒米全部裝入瓦罐。
這個時候,再往瓦罐裡加入少量冷卻後的白開水。
攪拌一陣。
最後壓一壓,將酒米壓實。
壓實之後,用手指在中間戳一個小坑。
再最後,將罐口密封。
如此,所有操作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隻等酒米發酵,形成醪糟了。
所需時間從幾天到十幾天不等。
最佳發酵溫度為溫度25度,到30度左右。
所以,這個天直接在常溫下發酵就行。
如果是冬天,則需要用棉絮將容器包裹,上麵還要蓋一層棉絮,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溫度。
如果溫度低了,難以發酵成功。
所以,冬天釀造要稍微麻煩一些。
這個天釀造最方便。
不知道最終的口感怎麼樣?
李青非常期待!
接下來去村裡轉一圈,尋覓一點食材晚上吃。
李青出門。
沒走多遠,電話響了,是何嬋打過來的。
這美女是要過來了嗎?
接聽。
果然。
何嬋問李青明天出不出攤?如果要出攤,她明天過來,中午12點之前到。
李青說要出。
何嬋非常高興,說,“那李青先先生,我們就明天見了。”
“明天見!”
何嬋要來,李青自然歡迎。
掛斷電話後,繼續出發。
又走了一會兒後,暫時沒發現什麼食材,但卻在路邊的一棵樹上,發現了一根已經徹底成熟了的絲瓜。
很大一根,有半米長,直徑超過十厘米。
這種已經徹底成熟了的絲瓜,已經不能作為食材食用了。
但是,卻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清潔工具。
村裡人將其稱為絲瓜布。
用來洗碗洗鍋,要比市場上那些清潔布好用很多。
李青就非常喜歡用絲瓜布。
所以,現在他要把樹上掛著的那根,已經徹底成熟了的絲瓜弄下來,帶回去。
根據現場的情況看,這是一株野生絲瓜,沒有主人。
在村裡經常能夠發現野生的絲瓜、黃瓜、苦瓜、南瓜等。應該是有種子因為某種原因掉落在那裡,然後發芽生根,慢慢長大。
野生的,那就隨便弄了。
隻是,那根絲瓜的位置距離地麵大概有五米高,不太好弄下來。
也正是因為位置高,才能一直在那裡生長,直到完全成熟。
如果位置矮一些,那肯定早就在成熟之前,都被從這裡路過的人摘回去吃了。
李青在附近找到一根兩米多長的竹竿,然後爬到樹上和那根絲瓜差不多齊高的位置,用竹竿將結著那根絲瓜的藤蔓勾到身前。
將絲瓜摘下。
之後下樹,回到地麵上。
看著手裡的絲瓜,李青非常高興。
這麼大一根,能用很長一段時間了。
收獲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