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核物理研究組搞可控核聚變也不是一年兩年了,誰不知道這玩意短時間內出不了成果?”
會議廳內,聽著‘同事’們的反對聲,張炳坤院士頭疼不已。
儘管他作為一名院士,國內核物理研究方向的領軍人物,科研地位和受重視程度極高。
但此刻會議室內出聲反對的幾個‘老家夥’的來頭同樣不小,也是科學院內名聲赫赫的幾個科研巨頭,國內多個尖端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
他們的話語能量一點也不遜色於自己。
自己已經說服官方,批下了先期2000億,後期1000億,總計高達3000億的專項資金,用於論證重核聚變反應堆這一科研項目。
然而涉及資金規模龐大,自己還得說服科學院裡的這些同行簽字同意,至少得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這一科研項目的論證才能正式開展。
如果說重核聚變反應堆已經經過了實驗論證,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那麼彆說是3000億,就算再翻一倍,在場的科研大佬們也沒有拒絕的可能。
畢竟可控核聚變的前景,大家心裡都清楚。
但眼下這個重核聚變項目才剛剛通過理論認證,而且相比於氘氚聚變難度更高。
搞科研的就沒有不缺資金的,在場的科學院大佬們寧願上麵撥款的這3000億用在其他更容易出成果的項目上,也好過花在重核聚變這種不靠譜的項目。
“我來說句公道話吧。
3000億確實太多了,老張,咱們也不是不講理的人,實驗論證的話也用不了這麼多資金。
不過既然理論認證通過了,如果可控核聚變真的能成,那自然再好不過了,大家也沒必要這樣苛刻。
這樣大家各退一步吧。。”
這時候,一個保溫杯裡泡人參的老院士抱著杯子出來‘和稀泥’。
張炳坤扭頭一看,正是應用化學部的於澤華老院士。
作為科學院的院士,包括張炳坤,於澤華等一眾資深院士之間,原本並沒有什麼高低從屬之分。
如果非要說誰的名聲更響,更能服眾的話,還得看各自所屬研究組做出來的科研成果而定。
自從接收了劉浪的‘碳納米管材料工業化量產技術’後,於澤華領導的應用化學部高分子材料研究組在科學院內可以說是名聲大振。
短短半年來,各種碳納米管材料軍用設備應用方案在他們的努力下,已經日趨成熟。
要不了多久,碳納米管材料就能下放到民用材料領域。
屆時必定會在國內乃至整個世界上引發極大的轟動,世界材料行業將要迎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正是在‘碳納米管材料工業化量產技術’的加持下,應用化學部在科學院內的話語權隱隱中已經躍居第一。
所以於澤華老院士才有資格在一眾科學院資深院士麵前當調解人。
“老於,你還記得劉浪麼?”
聽到張炳坤的話,於澤華當下一愣。
“當然記得,咱們化學部的‘碳納米管材料工業化量產技術’就是他的。
小夥子天賦驚人,是個大材,隻可惜好像他誌不在科研道路。
原本我還指望領他進科學院呢。。”
於澤華有些可惜地歎息道。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這重核聚變的理論方案也是劉浪的。
我隻是按照他的思路進行了認證”
此話一出,全場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