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燕、北燕—慕容氏的亂世掙紮_曆史遺忘的角落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曆史遺忘的角落 > 第三章 南燕、北燕—慕容氏的亂世掙紮

第三章 南燕、北燕—慕容氏的亂世掙紮(2 / 2)

高句麗。

高句麗怎麼來的呢?

古時,生活在中國東北的共有四個古族係

一是,東北南部的古商族係,屬漢族;

二是,東北西部的東胡族係。鮮卑、柔然都是東胡族係,其中柔然人一部分化為契丹人,一部分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室韋人,即蒙古人的祖先。

三是,東北東部的肅慎族係。肅慎在漢魏稱挹婁,北朝時稱勿吉,隋唐稱靺鞨,其後的女真族和滿族皆出於此;

四是東北中部的濊貊族係。

濊貊族,主體在夏商時本居於山東半島,屬東夷民族。周滅商時,濊貊族被周所迫向東北遷徙,並以鬆嫩平原為中心定居下來,最南端在長城以北,與燕國為鄰,東北部在遼河以東,與肅慎族相接。

這算是山東人最早的一次闖關東吧。明明風軟雨柔的江南更繁華更富足,山東人卻偏偏愛北上寒涼的東北,不止一次的闖關東謀生,這點值得方家們研究,老王不在此多說了。我們在來說高句麗。

濊貊族的一個分支扶餘族,首領解慕漱公元前239年建立起了北扶餘國。

”前漢書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於訖升骨城在大遼醫州界,乘五龍車,立都稱王,國號北扶餘,自稱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婁,以解為氏焉。王後因上帝之命,移都於東扶餘。東明帝繼北扶餘而興,立都於卒本州,為卒本扶餘,即高句麗之始祖”。

這段記載,來源於一本史書《三國遺事》。三國?彆誤會,該史書不是中國的,而是朝鮮的。

公元前195年,解慕漱傳位給他的兒子慕漱離。公元前170年,慕漱離去世後,其子高奚斯成為北扶餘第三任君主。公元前121年,高奚斯去世後,其長子高於婁繼位。公元前86年,高於婁的兄弟解夫婁繼承北扶餘王位。解夫婁執政後不久,高豆莫與其爭權,解夫婁失敗,逃到迦葉原,建立了東扶餘。

高豆莫成為北扶餘第五代君主,改北扶餘名稱為卒本扶餘。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到今遼寧本溪桓仁地區,建立了高句麗國。

這樣,原北扶餘王子朱蒙,就成了高句麗第一代國王。

高句麗擴張成性,國土橫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部分地區,其居民主要是濊貊族人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了些靺鞨人(肅慎族係),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三韓人是什麼概念呢?先來看朝鮮半島的曆史。

周武王滅商後,商朝遺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聯合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戰國時,燕國在全盛時期,國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漢高祖”劉邦時,燕王盧綰背叛漢朝,前往匈奴亡命,部將衛滿帶千餘名亡命者進入朝鮮半島。

之後,衛滿召集戰國時齊國和燕國到朝鮮半島的亡命者,組成軍隊,推翻了箕子朝鮮,衛滿即位,史稱“衛滿朝鮮”,區域主要是在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的一部分地區。

漢武帝有感衛滿朝鮮對漢朝的威脅愈來愈大,派軍於公元前109年遠征朝鮮半島,並於第二年滅亡衛滿朝鮮。隨後,把衛滿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分彆為樂浪郡(約在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郡(約在今朝鮮鹹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

當時,朝鮮半島北部和目前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布著扶餘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由於受到當地扶餘係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

與此同時,高句麗逐步融合了其周邊國家,於公元313年吞並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404年吞並遼東,427年遷都平壤。

箕子朝鮮的準王箕準被衛滿擊敗後,逃往朝鮮半島中南部,建辰國,並自稱韓王,都城在漢江之南。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之間曾與衛滿朝鮮長期共存。衛滿朝鮮滅亡後,辰國這個詞從典籍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韓。

“韓”在韓語中是“偉大”或“領袖”的意思,與“可汗”同意,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韓三個部落。

公元前18年,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漢城(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

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新羅的都城金城,今屬韓國慶州。

綜上,經過多次變動整合,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朝鮮半島整合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

新羅、百濟由朝鮮半島中南部原居民組成,而高句麗的人員組成最複雜,有濊貊族人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了些靺鞨人,及三韓人,甚至有些漢人。

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聯合新羅,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結束了朝鮮半島三國時代。

縱觀朝鮮半島曆史,無論如何也看不出大x某國的某些史學家們,是怎麼得出大半個中國曾經都是他們的結論。唯一能說的通的是,高句麗國中的一些人是靺鞨族,而靺鞨族人是滿族的先祖,滿族後統一中國建立大清王朝。

但靺鞨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充其量,是朝鮮人的親戚而已。

扯了這麼多再回過頭來說後燕的苻皇後。苻皇後為求刺激,唆使慕容熙攻打高句麗。

405年1月,後燕慕容熙出兵攻擊高句麗遼東城,由於高句麗防守嚴密,未得逞後撤兵。苻皇後大失所望。405年年底,又鼓動慕容熙攻擊契丹。

406年1月,後燕大軍到達徑北今北京良鄉。慕容熙看著自己士氣低落的軍隊,再想想契丹兵強馬壯,信心不足,準備撤軍。

苻美人不高興了堂堂國君,即使你怕契丹,也不必原道返回嘛。去年,我們沒能到遼東大城轉上一圈,這次,為什麼不到高句麗的其它地方轉轉呢?!

被心愛的女人說無能,最能刺激男人的逆反心理和表現欲。為駁美人一笑,慕容熙下令大軍扔掉全部輜重,輕騎襲擊高句麗。

高句麗,中原王朝備戰多年征討都不一定能成,何況是一支以遊玩為目的的旅遊團拍腦瓜子的臨時起意。結果,慕容熙還是寸土未取,被迫回到龍城。

407年4月,苻皇後在享儘了人間榮華富貴之後,帶著慕容熙對她變態的愛,離開了人世。心愛女人去世,比喪考妣還嚴重,慕容熙火速通知,後燕從公卿到一般平民,全部出工義務勞動,隻乾一件事兒。

給苻皇後建墓。

此墓叫徽平陵,周長達幾裡。3個月後,陵墓竣工,開始為苻皇後送葬。送葬還不算,還得有人殉葬。

人之所對封建王朝進行抨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封建統治者眼裡,百姓豬狗不如。以人殉葬製度,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此項殘忍的製度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彼時人殉製度非常普遍,普遍到什麼程度?不光帝王將相,甚至平民百姓家裡也效仿,丈夫死了後由妻子殉葬。

殉葬傳統的由來,歸咎於原始社會的死亡崇拜。那時候的人認為,人死了之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生活,所以要把活著的時候擁有的一切都帶到死後的世界中,繼續享用。這個邏輯當然操蛋,最操蛋的是,如果你是一個貴族而生前皇帝對你恩寵賞賜有加,是你一直抱著的大腿,你死後把皇帝也帶到地下繼續享受恩賜試試?所以,這種邏輯就是壓迫欺負弱者的。剛開始是奴隸,後來是妻妾妃嬪,還有一些殉葬者,更魔幻。

某次,秦國國君秦穆公宴請群臣,君臣們個個喝的暈頭轉向時,秦穆公突然發出靈魂拷問大家願不願意給寡人殉葬?

找死的事兒誰乾?還真有人乾,而且不止一個,一下子跳出來三個大臣,願意陪秦穆公一起死。

這三哥們兒估計是喝高了,但秦穆公可不管,領盒飯時把這哥仨一起帶走了。

人殉製度畢竟過於殘忍,在之後的曆史進程中逐漸被摒棄,譬如始皇帝老嬴就用兵馬俑來替代真人,到宋朝時,人殉基本很少出現了。但是,也有例外,宋高宗趙構這個準閹人(被金軍搜捕嚇成了性無能)卻帶了兩個才人陪葬。到元朝時,人殉製度死灰複燃,始作俑者是元朝前的成吉思汗這個人屠。而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有些良心發現,沒拉妃子殉葬。

終於翻過了屠殺起家的蒙古人這一頁,到了漢文化複興的明朝,人殉製度應該會徹底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了吧?

圖樣圖森破。漢文化再複興,抵不過朱元璋這個鳥人的殘忍,他他首開明代人殉惡例,而且是用了46名妃嬪宮女為其殉葬。其次子秦王也以兩名王妃殉葬,直至明英宗時,明代王室才消滅了人殉製度。所以當年明月曾說,朱元璋父子是沒人性的,老王非常讚同。

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死後均有人殉,直至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以詔令形式正式明令廢止了這項極端殘忍、喪失人性的製度。

這次,摯愛的苻美人死了,慕容熙也為其選擇實行人殉,殉葬者選誰呢?得選擇個親近的人,否則怎能表達對這個美人變態的愛?慕容熙思考再三,選擇了自己的嫂子張氏,活埋到地下去陪自己的苻皇後繼續拉呱聊天去了。

出殯時,又遇到了一個大問題。靈車製造的太高大,皇宮門無法出去。這能難倒為愛已癡狂的慕容熙?他直接下令,拆掉大門,讓車通過。

在中國風水學中,大門是重要的風水物,有諸多講究和禁忌。如,家中有孕婦,一般都禁止拆大門和安門,因風水學上有胎神占門之說,動門容易動到胎氣。

大門屬於純陽之氣,廁所屬於汙濕的獨陰之氣,二門不可相衝,否則將導致陰陽不協調,為破財之格局。如果已建成這樣,要在廁所門掛一珠簾化解。

廚房屬於安放爐灶的燥火之氣,廚房門也不能與廁所門相衝,否則會交成水火未濟之格局,主人運氣不順,還會招惹疾病,化解方法,也是在廁所或廚房門上掛珠簾。

大門正衝房門,主房內住的人運氣反複,多官災是非。化解方法是在大門衝房門之間擺放一個櫃子或茶幾之類的。

而慕容熙為了過靈車,直接把都城大門拆了。自毀家門,滅國的前兆。果然,慕容熙出城為皇後送葬時,有個人也在暗暗為他準備葬禮。

此人叫馮跋,原後燕的中衛將軍,因與慕容熙有矛盾,慕容熙稱帝後被通緝。馮跋和其弟弟逃到深山中躲禍,趁這次慕容熙出城為皇後送葬,兄弟二人秘密潛回了龍城。

馮跋先找了他的好朋友、慕容寶的養子慕容雲。慕容雲,高句麗人,本姓高。

馮跋成功的說服了慕容雲,二人調動了五千士兵,關閉了龍城所有的城門。次日,慕容雲在馮跋的擁戴下即天王位,恢複了高姓。沒過幾天,慕容熙被高雲抓住後處死,追隨愛人苻皇後的香魂而去了。

後燕滅亡。

409年10月,高雲寵臣離班殺高雲,馮跋又殺離班,自稱燕天王,都龍城,史稱北燕。

值得一提的是,馮跋是漢人。

430年9月,馮跋病死,其弟馮弘殺馮跋諸子自立。時北魏連年進攻,掠徙北燕民戶,436年4月,北魏大軍又攻龍城。5月,馮弘向高句麗求助,在高句麗大軍保護下,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奔高句麗。兩年後馮弘被高句麗所殺。北魏軍兵不血刃占領龍城,北燕亡。

馮跋有個兒子馮業,南遷投奔江南的劉宋王朝,開啟了嶺南冀州長樂馮氏的曆史。

馮弘的孫女,則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她就是北魏王朝大名鼎鼎的馮太後,這點後敘。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