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被用壞的工具_曆史遺忘的角落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曆史遺忘的角落 > 第四章 被用壞的工具

第四章 被用壞的工具(2 / 2)

拓跋燾剛開始還算冷靜,佛教生命力頑強,信徒甚眾,全麵鏟除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全麵禁佛,會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

但一件事的發生,卻最終令拓跋燾下了全麵禁佛的決心。

445年,盧水胡人蓋吳在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聚眾反魏,並向南方的劉宋王朝稱臣。拓跋燾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寺院內發現兵器,遂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震怒。

崔浩趁機進言,說寺院廣占土地、蔭附人口,促使拓跋燾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下令誅殺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之太武法難就這樣開始了。

中國封建曆史上曾發生三次大的滅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合稱“三武滅佛”。

與後世的北周武帝滅佛不屠殺僧侶相比,崔浩煽動的這次滅佛行動,確實有點過了,就連崔浩極力推薦的國師道人寇謙之都看不下去了,他曾以殺僧過多,苦求崔浩阻止滅佛行動。崔浩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極力勸告拓跋燾要加大打擊佛教的力度。

一時間,朝野間怨聲載道,也引起了一個重要人物的強烈不滿。

太子拓跋晃。當時拓跋晃監國,他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拓跋燾勸諫,廢佛的詔書才得以緩宣。遠近的沙門趁機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但北中國曆經石虎、苻堅、姚興等胡族天王建立起來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幸免。

全麵毀滅一種宗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為敏感的事件,如果強力推行,往往是禍端的開始,這點,在崔浩身上最終得到了驗證。

2明辨姓族遭忌

崔浩雖然為鮮卑人服務,但畢竟出身於漢族世家,對漢族士族門閥製度,總是懷著彆樣的感情。

431年,掌握北魏朝政的崔浩,搞了次本無意義的社會活動。活動主題為“明辨姓族”,即整理、分彆和規定氏族的高下。

在鮮卑國度裡,搞這種東西是很危險的。因為,鮮卑的文明史太短。同為士族大姓的表弟盧玄覺察到了這種危險,勸阻崔浩不可輕為,但崔浩固執己見。

某次,有個叫王慧龍的人(自稱是王愉之孫)從江南投降過來到北方。崔浩之弟崔恬因羨慕王氏門第高貴,想把女兒嫁給王慧龍。但有人說王慧龍不像真正的王門子弟,崔恬就找民俗學大家、哥哥崔浩來辨彆。

崔浩一見到王慧龍,立即高興的拍手真正的王門子弟,地地道道的貴種。

原來,太原大族王氏(非琅玡王氏,但也是高門),世代遺傳齇

鼻(酒糟鼻子),在江東有“齇王”之稱。

崔浩自己在家稱王慧龍是貴種,無可厚非,但可能是當寵臣時間久了,對民族隔閡的警惕性放鬆,崔浩還在朝中的鮮卑諸大臣麵前稱讚王慧龍,炫耀自家招了個貴種女婿。

鮮卑人本來就對崔浩的受寵不滿,紛紛向拓跋燾告狀,說王慧龍是從南方歸降的,崔浩歎服他,有“訕鄙國化”之意。

拓跋燾覺得崔浩也有些過分了,把其傳來一頓訓斥。崔浩急忙叩頭請罪自責,拓跋燾方才作罷,但對崔浩猜忌的種子已種下。

3侍寵抗儲遭恨

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總理朝政,因受北魏三朝皇帝寵信,崔浩有點飄了,對太子晃總是以長輩的心態對待。

崔浩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人士數十人,皆起家為郡守。拓跋晃不同意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選也;在職已久,勤勞未答,宜先補郡縣,以新征者代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但崔浩仍固執己見,最終把他推薦的人派出去任職。忘記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與皇儲較勁,結果可想而知。

4國書事件遭滅族

439年12月,拓跋燾準備修訂《國書》,編纂委員會成員有主編崔浩,副主編、中書侍郎、渤海人高允,編輯、散騎侍郎、太原人張偉,清一色的漢族知識分子。

既然是修史,自然要根據實錄寫,拓跋燾是這樣要求的,崔浩他們也是這樣做的。他們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出了一本魏國的國史。

《國書》修畢後,有人建議把《國書》和崔浩所注的《五經》刊刻在石頭上,建個碑林,供路人觀看,該建議被崔浩采納,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讚賞。

監國的太子都同意了,崔浩也就放心的準備碑林去了。拓跋晃出於什麼目的表示讚賞,史書無記載,但這種讚賞背後,一定隱含著冰冷刺骨的殺機。

拓跋鮮卑族,起源於遊牧民族,曆史自然談不上文化燦爛,早期有些曆史,甚至醜陋野蠻。《國書》作為史記類著作,自然要求秉筆直書,儘述鮮卑拓跋氏的曆史,詳備而無所避諱。

拓跋燾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隻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現在崔浩在天壇東三裡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工程頗為浩大。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往來行人皆能看到。

不是誰都有呼倫貝爾大草原般博大胸襟的。本來就對漢人官員充盈北魏中樞不滿的鮮卑貴族們,看到自己祖輩的一些不太光彩的個人信息被披露,皆群情激奮,到拓跋燾麵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

這也就直接要了崔浩的命。

正史都認為,拓跋燾之所以誅殺自己的第一輔臣崔浩,是因為崔浩滅佛招怨、明辨姓族遭忌、侍寵抗儲遭恨,最終因國書事件惹得拓跋燾忍無可忍,不得不殺他來平息鮮卑貴族集團的怒氣,來維護皇權的穩固。

誠然,這種說法很有說服力,並經過了翔實的考證。然而,我想,有個最主要的導致崔浩被殺的因素,被史學界所忽略了。

這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這些告狀的鮮卑貴族,無意中選擇了一個最佳的告狀時機。

不在喜悅時許諾,不在憂傷時回答,不在憤怒時做決定,此警句雖然啟示意義不言而喻,但人皆凡胎,很少有人做決定時不被個人情緒所左右。

崔浩被拓跋燾誅殺,是在450年7月5日。450年,對南北朝來說,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

450年春,拓跋燾率大軍南征劉宋。魏軍長驅直入,直達懸瓠城下。

懸瓠,今河南汝南。

《水經注》載“汝水東逕懸瓠城北,城形若瓠然。”翻譯成白話意思就是汝水自西向東,折而南流,繞汝南城蜿蜒東去。汝水像一條長長的瓜蔓,汝南城則像瓜蔓上懸垂的一個瓠子,故稱懸瓠城。

拓跋燾十萬大軍,根本沒把守城的一千宋軍擋在眼裡,但懸瓠城軍民在陳憲的領導下,頑強阻擊魏軍。拓跋燾十萬大軍圍攻了整整42天,損兵7萬,竟然沒把小小的懸瓠城攻下,悻悻撤軍。關於此戰的詳細過程,前文已述。

450年秋,宋文帝劉義隆想“封狼居胥”,組織了曆史上著名的元嘉北伐,辛棄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把這次北伐說很不堪,但其實沒那麼慘。

拓跋燾雖然反擊到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飲馬長江,與劉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但北魏最終過不了長江,軍中疫病流行,拓跋燾被迫撤軍。

撤軍途中,經過盱眙(今江蘇盱眙),拓跋燾自恃兵力強盛,向盱眙宋軍守將臧質索要美酒勞軍,結果差點喝了臧質送的尿黃大曲。拓跋燾暴怒攻城,結果也沒攻下。

拓跋燾15歲就當了皇帝,之後又滅大夏、平北涼、征遼東、逐柔然,憑戰爭而立下了統一北方的千秋功業,他已然把自己當成了宇宙第一人。如今,42歲已步入更年期的他卻在南方遭此大辱,可以想象,拓跋燾是懷著失望、懊惱甚至暴怒的心情回到平城的。

選擇在領導心情不好時,說職場對手的壞話,可能是打擊對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如今,這麼多群情激憤的鮮卑貴族來告崔浩,且都有根有據,饒你崔浩是三朝元勳,拓跋燾也得把他當成一個摔碎泄憤的名貴花瓶。對帝王來說,花瓶再貴,摔了就摔了,大不了再換一個。但隨著那一聲哢嚓聲釋放掉負麵情緒、換來多巴胺的分泌,才是帝王所需要的。沒有一個件事、一個人,比帝王的情緒價值更重要,哪怕僅是他刹那間的快感。

450年7月5日,拓跋燾下令誅殺崔浩。

在送往城南行刑時,幾十名押解的鮮卑士兵,在眾目睽睽之下,輪番往囚車內的崔浩身上撒尿,並嗷嗷直叫。

崔浩麵如死灰,在遭受百般侮辱之後被殺掉。

拓跋燾又下令崔浩的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都要被連坐滅族。

在中國古代,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有個當官的親戚,你也許從未從他那裡沾過光,甚至他都不記得你是誰了,但皇帝誅他九族的時候,卻總是記起你。

正史分析曆史上大事件的起因,一般都是旁征博引,從大到曆史背景,小到宮廷秘事等角度分析。分析結果看起來比較合情合理,但,人是曆史的創造者,最高統治者不為人知的情緒變化,可能才是這些事件最大的起因。

拓跋燾殺崔浩後不久,北巡陰山,得知北魏宣城公李孝伯病世,拓跋燾感慨“李宣城可惜!”

既而又糾正“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五》)。此時,拓跋燾對誅殺崔浩已顯悔意,應該是從遭受臧質尿黃大曲之辱的暴怒情緒中平靜下來了。然而,這種悔意能有多深、多重?不得而知。

十幾年前,筆者有幸參加了一次所在單位組織的去某名山的考察學習活動。上山後,考察學習活動輕鬆愉快。某天清晨,當筆者漫步在會議舊址紀念館門前時,突然想起了幾十年前那次轟動全國的會議。

會議本來是輕鬆愉快、生動活潑、白天開會晚上跳舞,沒有一點緊張氣氛的“神仙會”,為何十幾天後突然變成了一次批判會?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把這次大會當成拖家帶口來放鬆心情的神仙會時,倔強如牛的你一封不合時宜、破壞氣氛的“x言書”……

當然,這些隻是個人騎著思想的野馬的一次信韁漫遊,沒有任何一點不尊重正史的意思,就此事件的發生原因,當然還是以正史記載為準。

但是老王認為,封建時代的帝王,注意,說的是封建時代的帝王啊,可以為消除對皇權的威脅殺任何人,如劉邦、朱元璋;可以為證明自己篡位或複辟的正確、正統而殺任何人,如明英宗殺於謙;也可以為皇權的臉麵而殺任何人,如萬曆皇帝對於張居正的後代;甚至可以為了自己一點點小情緒的宣泄而殺任何人,如拓跋燾之於崔浩。一切封建獨裁的王朝,皆可消滅掉,不必看史憐古人。現在我們看所謂古代的正史劇看的津津有味,其實,真正的曆史看的人脊背發涼。

拓跋燾在國史之獄事件中又一次大開殺戒,但一個人卻幸免於難,他就是《國書》的副主編、中書侍郎高允。

崔浩要把國記刻成碑林,高允是反對的,但事發後高允照樣也在被捕之列。

因高允曾經當過太子拓跋晃的老師,拓跋晃有意保護他。在崔浩被捕的當夜,拓跋晃把高允招進宮過夜,第二天一早帶他去見拓跋燾,當時高允還不知道崔浩被捕。

到了宮門口,拓跋晃提前囑咐高允一會兒見到皇上,凡事聽我的,皇上如果問話,你隻要依我話回答就是。

見到拓跋燾,拓跋晃搶先一步高允平時做事謹小慎微,國記的事情都是崔浩決定的,請陛下免高允一死。

高允這才知道崔浩出事了。

拓跋燾問高允國記都是崔浩寫的嗎?

這不廢話嘛,明知故問,崔浩一個人能寫這麼多?高允如實回道其中的《太祖記》是著作郎鄧淵寫的,《先帝記》、《今記》是我和崔司徒共同寫的。

如果高允隻說這句話,那隻是證明他知道拓跋燾是明知故問,故隻能如實回答。那麼後麵這句話,就能充分證明高允剛正不阿的品格了。

高允接著說但崔浩的公務繁忙,隻是國記的總編,具體撰寫的工作我比崔浩乾的還多。

拓跋燾勃然色變這麼說,你的罪超過崔浩,豈能饒你!

拓跋晃慌忙替高允辯解高允一時嚇糊塗了,語無倫次。我剛才問過他,他說都是崔浩寫的。

拓跋燾問高允真如太子所言?

高允回道臣罪當誅,但不敢說假話,太子念在臣給其當過老師的麵上,想救臣一命。剛才太子不曾問臣,我也沒說過那樣的話。

拓跋燾大為驚異,像高允這樣用生命去扞衛誠實的人真是少見,當場赦免了高允。

拓跋燾又讓高允起草通知書,誅殺崔浩及其下屬、奴仆共120人,都滅五族。

高允見到詔令後,一直不動筆。拓跋燾多次派人催促,高允求見拓跋燾。

見到拓跋燾,高允說崔浩如果有其他更大的罪不容誅的罪,那倒罷了,如果是刻碑林的事,罪不當誅。

拓跋燾再次震怒,當場又判了高允死刑。太子拓跋晃苦苦哀求,拓跋燾才饒了高允。

不過,高允的抗爭,使拓跋燾最終隻誅殺了崔浩的五族,其餘的僅殺本人。

事後,拓跋晃埋怨高允我編了這麼多謊話救你,你怎麼不按我說的來?

高允一臉真誠做史的,就得真實的記錄帝王的功過是非,為後世所借鑒。崔浩刻立石碑,雖然輕率,但畢竟尊重了曆史。我和他一樣。雖然非常感激太子你救我,但我不能違背事實去解脫自己,那樣的話我還不如去死。

太子聽後,對高允剛正不阿的人品愈發敬重。

現在的某些官員,謊話連篇,滿嘴跑火車,真該給高允塑個像,放在各級機關的門口,警示他們真正樹立執政為民、求真務實的政績觀。

拓跋燾晚年脾氣暴躁,誅戮過多,又常常在殺完人之後後悔莫及。由於刑罰嚴酷,國內曾經幾度政治混亂。最後,這個一代梟雄,居然死在一個小人物手中。

每一個人心裡都有寇,這個寇就是七情六欲。常常壓抑自己的情欲而得不到釋放,當釋放起來時就異常恐怖。比如宦官群體,他們都有性欲這個寇,卻被壓抑起來無處釋放,因此,當這個群體作惡時,比平常人可怕的多。曆史上這個群體的惡人有趙高、張讓、蘇文、邊令誠、李輔國、劉瑾、王振、童貫、安德海等。至於魏忠賢,還算有些執政能力。而高力士、李蓮英,則沒做多大的惡。

北魏也有這麼個宦官,名叫宗愛。此人在沒根兒的崗位上乾出了震古爍今的事,超出曆屆沒根兒的同行。一是,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王的宦官,被封為馮翊郡王;二是,他是曆史上唯一一個連殺兩帝的宦官。

452年,宗愛誣陷許多太子宮的屬官,拓跋燾皆殺之,太子拓跋晃也驚懼而死。由於害怕拓跋燾發現自己的誣陷之罪,宗愛便先下手為強,找機會先把拓跋燾宰了。

曆史總是能誕生巧合,北方的拓跋燾死後不久,南方劉宋王朝的宋文帝劉義隆,也很快死在自己的兒子手裡。

曆史又總是這麼驚人的相似,拓跋燾的前世,在五百多年前就已出現過。

此人叫劉徹,沒錯,就是漢武大帝。二人的神似之處

1拓跋燾諡號太武帝,劉徹諡號孝武皇帝(漢武帝),都以戰功著稱於世。

2拓跋燾曾馬踏漠北,消除了最大的北患柔然。劉徹則派軍北擊匈奴,消除了最大的北患匈奴。

3拓跋燾殺了負責著史的大臣崔浩,劉徹則閹了負責著史的太史令司馬遷。

4拓跋燾因為宦官宗愛的誣陷間接害死了太子拓跋晃(驚懼而死),劉徹也因為宦官蘇文的誣陷間接害死了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受牽連自殺)。

拓跋燾死後,其子拓跋餘繼位,僅8個月後被宗愛所殺。殿中尚書源賀等擁立拓跋晃的長子拓跋濬即位,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登位後,宗愛才被鏟除。


最新小说: 婚短情長 一條名叫王美菊的狗竟然會修仙 死遁後男主黑化成反派了 權力之巔:從中央選調生開始 斬神:以生命為棋,改眾人之命 雲逸傳奇 饑荒年,我的匣子通現代 大小姐有點顛[八零] 誰說我隻是劍修的?我是齊修啊 我在東北當薩滿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