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陳嶽意識到,這樣下去太慢了。
嚴格來說,陳嶽所製造的這些機器人,每一台都是“手工定製版”。它們都是一台一台的造出來的,而不是如同地球上那些工廠裡,流水線標準作業造出來的。
充其量,此刻陳嶽的機器人工廠也就是個小手工作坊。而眾所周知,手工作坊是會被標準化流水線工廠碾壓的。
不僅成本,其餘的方麵,產量、質量,都會被碾壓。
“才一百來台機器人,遠遠不夠。就算是我發展的初期階段,也至少得要個幾十萬台機器人才夠。這麼多機器人,全靠我一台一台的用手搓?這樣不行啊。必須得上規模,必須要標準化。”
此刻,解決了“癱瘓”危險之後,陳嶽便將目標放到了規模上。
他決定要造一個機器人工廠出來。一個真真正正的機器人工廠。
不,這或許不能被稱之為是工廠,人應當是一個工業區。
一台木五型機器人上麵有大約一萬來個零部件。其中有9652個零件,是要求不那麼高,可以自己製造的。
這9652個零件,需要至少32個配套工廠來生產。之後,它們會被送到總裝廠裡進行最後的組裝。這樣便生產出了一台標準化的機器人。
而,這32個配套工廠,再上遊又需要諸如電廠、鋼鐵廠、化工廠之類的工廠配合。林林總總算下來,沒幾百個工廠,這個工業區基本上不可能運轉起來。
但……
一步一步來吧。
陳嶽暗暗想著“就先從最重要的工廠開始。”
他打算先建一個發電廠出來。
現階段,陳嶽自身以及所有機器人、所有設備運轉的能量來源,全都是熒惑號飛船本身。
依靠裡麵剩餘的一些燃料驅動發動機來發電,以及幾塊鈈同位素電池的電量供應給了這些用電方。
但,此刻燃料剩餘已經不多了。而鈈同位素電池能的電量有限。
綜合考慮,建一個電廠具備充足的必要性。
決定了的事情,陳嶽立刻就開始乾。
一個小型的發電廠其技術難度不算高。就算繼續“手搓”,陳嶽也能把相關設備搓出來。最多質量沒那麼高就是了,但絕對能用。
他打算遵照傳統,以燒熱水的方式來發電。簡單來說便是,通過加熱水產生高壓水蒸氣來推動發電機運轉,從而產出電能。
這需要一台鍋爐、一台發電機,以及其餘的一些配套設備。
機器人軍團開采來的礦石不再用於製造機器人,而是開始生產發電廠設備。另一批機器人則離開了熒惑號飛船,開始探索更遠的地方。
想要建電廠發電,至少也得有燃料啊。而陳嶽經過提前勘探,最終選定的燃料,便是一種名為丙烯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