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電腦,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
這些超純水被直接灌注到了這個大圓球之中。
之後,陳嶽再製造了配套設備,譬如監視器、控製器、控製中心等,這個中微子望遠鏡便算是完成了。
當中微子穿透重重阻礙,到達這個大圓球內部的時候,便有幾率撞擊到超純水的構成粒子之上。
中微子固然穿透性極強,但總也免不了概率這種事情。
一萬億個中微子可以全部穿透中微子望遠鏡,那十萬億個呢?一百萬億個,一億億個呢?
就算都不行,那一億億億億個中微子裡麵,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因為運氣不好而恰好撞擊到超純水的粒子結構上麵的吧?
——正因如此,中微子望遠鏡造的越大,觀測到中微子撞擊的概率便越高,性能就越好。
陳嶽造的這個中微子望遠鏡,不說超越人類文明,達到同等層次還是能做到的。
一旦中微子與構成水的粒子撞擊發生,基於粒子物理理論,便會有其餘的一些粒子產生。而這些粒子在超純水之中的運動,是會超過光速的。
所謂的光速不可逾越,指的是真空光速。
真空之中光的傳播速度是宇宙速度的上限,不可逾越。但在其餘的介質,譬如水中,卻是可以超過的。
一旦超過光速,便會有一種名為“契倫科夫輻射”的現象發生。它會釋放極為微弱的淡藍色光芒。
這種光芒會被中微子望遠鏡球壁上安裝的那些光電倍增器放大,最終被陳嶽捕捉到。
而,通過研究這些光芒,陳嶽便可以確定中微子碰撞有沒有發生,碰撞類型是什麼,以及中微子的能量、方向之類許多個數據。
這些數據,將會成為陳嶽增加自己對宇宙底層規律了解的糧食與積累。
此刻,一切設施都已經建造完成,調試工作也已完成,自檢已經通過。
看著這個碩大的圓球,以及縱橫交錯的線纜,還有眾多自己所能製造出來的最先進的設備,陳嶽心中滿是自豪。
“那麼……深海號中微子望遠鏡,啟動!”
龐大的能源輸入到了基地之中,支撐著各個設備開始運轉。
在望遠鏡設備啟動之後隻半個小時,第一次撞擊被陳嶽觀測到了。
那迷人的淡藍色光輝被光電倍增器放大,其所有數據都被自動分析了出來。
通過能級和方向,陳嶽判斷出了它的來源。
是太陽。
一顆來自數億公裡之外的太陽的中微子,跨過漫長的距離,穿透厚重的冰層,撞擊到了超純水粒子之上,被陳嶽觀測到了。
太陽由核聚變驅動。因為它太過巨大,內部密度又太高,產生自它內部的光子,平均需要約1500萬年時間才能從內部到達表麵並釋放出去。
這意味著,陳嶽此刻看到的太陽光,早在1500萬年前就已經從它內部誕生。隻是此刻才剛剛釋放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