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124.分攤壓力
“”
孫權麵色陰晴不定。此刻他就和漢中之戰的曹操一樣,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
打,孫權知道自己已經沒什麼兵力了,再在江夏和漢軍做過一場定然不現實。
退,孫權又不甘心,自己費儘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把江東“自古以來”的領土收複回來,如今才一年多,還沒捂熱呢,就又不歸自己了,讓孫權乾脆的放棄,他不甘心啊!
孫權麵色難看,像是便秘或者吃了三斤洞庭湖同款“雪”一樣,做不出決斷。
堂下眾臣也陷入了沉默。從理性角度來說,肯定是讓孫韶死釘在江夏好,萬一孫韶守住了,那日後自己反攻荊州還有一塊橋頭堡。而且如果孫韶能把漢軍釘在江夏,說不定曹魏出手,還能逼得漢軍手忙腳亂一番。
可惜孫權還沒收到曹魏猛攻樊城的消息,要不然也不會這麼猶豫了,漢軍一支偏師水軍都快把他們拿下了。
“讓公禮撤回來吧。叔武已經陷於劉備老賊之手,孤豈能讓公禮再陷於危難?”
孫權最後還是想通了,他倒不是真的可憐孫河這一脈賜姓族人,而是江東真的沒有多餘的精力經營其他地方了。
夷陵、洞庭湖兩場大敗,兵力十不存一,江東現在光是安撫地方、防備曹魏就已經需要抖擻十二分精神了,哪還有功夫去做什麼反攻荊州的夢?
倒不如乾脆點放了江夏,把孫韶及周邊的郡兵撤回柴桑,重兵防守柴桑這個水路入江東的重鎮,先恢複元氣來得實在。
“大王英明。”
堂下眾臣看到孫權做出了決定,跟著拍了拍馬屁,自讓這傳令兵去通知孫韶不提。
永安這邊,馮習兩撥使者接連趕來,第一個是彙報洞庭湖之戰的捷報的,第二個則是向劉備彙報自己接下來行程的。
“此戰東吳死傷無算,大小船皆被損壞,生擒吳將淩統、徐盛、朱桓、朱異等人。”
劉備看著手中馮習親筆寫的捷報沉默不語。
這仗打得好麼?當然很好,劉備雖然不長於戰略,但是他也知道馮習這仗擊潰了東吳最後的生力軍,東吳的覆滅就是時間問題了。
但是劉備同樣高興不起來,倒不是嫉妒或者恐懼馮習的能力,而是一種老年人特有的,對於時間的惶恐。
自從聽說曹操病死的消息,劉備就處於一種焦急、焦慮的狀態,他夷陵之戰剛愎自用的表現也是這種情緒的體現之一。
劉備想要證明,自己依然是時代舞台上的主角之一。
可惜夷陵那把火和那支箭讓劉備疼醒了。
如果不是馮習早有安排,恐怕自己能不能逃出生天都是個大大的問號。自己自以為戎馬半生,和曹操那種老奸巨猾的政治家交鋒了半輩子,自己多少也是個狠角色。
可惜的是自己精心安排的威壓之路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粉碎,馬忠一箭讓自己意識到了,自己可能真的不適合現在的舞台了。
也許自己是真的老了,而現在的舞台是屬於陸遜、曹丕、馮習他們這些年輕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