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會想到,蒲潼這家夥居然把這兩個人重新湊到了一塊,這種事還真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
尤其是當夫妻兩表示他們隻是看了蒲潼的一篇故事就回心轉意重歸於好的時候,更是讓所有人捏了把汗。
這家夥真的已經向不可理解的領域進發了嗎
如果哪天有個人跳出來說他要修仙了,大家隻會笑笑不說話,但如果這個人是蒲潼,他們是信的。
網友也知道蒲潼很會寫文章,當時那一篇送東陽馬生序到現在都被很多人做為人生格言。
他們實在是有些好奇,蒲潼這又是寫了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才能實現這個“不可能的可能”。
“求求了,快讓我看看這篇文章吧,我什麼都會做的。”
“好奇啊,真的好奇啊。”
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質,如果蒲潼一開始就把這篇文章發出來,關注的人肯定不會太多。
但如果大家先知道了這篇文章很利害,結果蒲潼就是不說,然後他們的好奇心就被拉起來了,攔也攔不住。
事情還得從一周前說起,蒲潼一早就決定好了要把餘紈紈爸媽喊回來,但無論他怎麼勸,就是不得其法
然後他敏銳的發現了一點。
餘紈紈爸媽都是成年人了,考慮事情也會更周全一些,哪怕他們知道自己這樣的狀態對不起女兒,但依舊不會貿然重歸於好。
如果兩個人真的沒了感情,重新聚在一起,也隻是徒增煩惱,如果到時候再次分開,反而會給女兒帶來二次創傷。
想讓這對夫妻和好,核心並不在於餘紈紈身上,孩子隻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如果用孩子來捆綁他們的愛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讓兩人重歸於好,其實隻需要讓他們發現,自己還愛著對方就夠了。
於是蒲潼就想起了這篇文章,項脊軒誌,他一開始對這篇文章完全無感,但在讀到最後一句後,卻無可自拔地喜歡上了這篇文言文。
文章從日常瑣碎小事入手,文字清淡簡潔,敘事娓娓道來,通過諸多細節記述和場麵描寫,抒發了作者質樸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文章的末尾把對去世妻子的哀思寄托於枇杷樹上,借樹木的成長表達對亡妻的懷念,真摯情感躍然紙上。
哪怕沒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應該知道這句經典的句子。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庭院裡有一株枇杷樹,是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的,現在已經長得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像傘一樣了。
家門前也有一棵樹,那棵樹竟然有一個名字,和她以及他的名字是一樣的。
一個有些悲哀的故事,突然被拉高到愛與情的高度,變得陽光明媚,這也是永恒。
若是作者歸有光大哭一場,將這些直白的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們隻會為他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他將這些情感蘊藏在意象之中,從而克製得表達出來,卻能讓人共鳴
有些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情深所至,藏蘊之深情如斯。
失去以後才會這般哀思惆悵,既然他們現在還擁有挽回的機會,為什麼不再給對方一次機會呢
餘仲恒和季疏桐看懂了這篇文章,所以他們回來了。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