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性、覺性解釋佛性,把佛性解釋為“見聞覺知之性”,是禪宗內實際存在的一種解釋。持這種觀點的,在慧忠國師的時代有神會荷澤係和馬祖洪州係。
宗密在《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中述神會係禪法說:
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寂知,是前達磨所傳空寂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然知之一字,眾妙之源。
述馬祖一係禪法說:
洪州意者,起心動念,彈指動目,所作所為,皆是佛性全體之用,更無彆用。全體貪嗔癡,造善造惡,受樂受苦,此皆是佛性。……如一念命終,全身都未變壞,即便口不能語,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腳不能行,手不能作,故知能言語動作者,必是佛性。
以上之言皆是步知月探幽尋隱後發祥的道理。
溫言在經由一番思考後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宗門下的這些解釋,根本上還是見修合一的教法敘說,不一定要看作是一個嚴密的教理論證。
禪師論說,意在指授學人契入離言法性,所以多是指授語,一語用久了,未免流於口頭禪,故又換一種說法——馬祖初言“即心即佛”,後言“非心非佛”,都是此類。
故宗密的記載,毋寧說是各派心性參悟指授的不同,而未必完全是教理的闡釋。
……
二人相論,話到終末,步知月發出了喟然一聲歎息:“煩惱即是菩提啊!”
“……”
論道與友,問道於心。
溫言調整著自我身心,合於自然,鑄就道基。
百日築基的百日乃是虛指,就如百日抱丹而外公卻用了兩年一般,溫言的這次築基,也是稍稍多花些時日,不多,就比百日多了一個多月。
因為她在這期間還分了心,分心在心關於陣道的修煉中。
三寶齊備,心靈無礙,在她而言,築基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所以,溫言也沒有真個一心一意地除此之外便彆無他顧了。
她觀測天地時令的變遷,她閱讀先賢遺留的文章,她瀏覽時勢風雲的動蕩,她隱匿暗網深邃的黑暗……
天道,地道,人道。
天行健,地勢坤,人居其中,頂天立地。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儘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