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方麵應該是沒問題的,李子軒的人氣大家也都看得見,專業領域不好說。”
“有什麼不好說的?不服氣的叫他們拿出作品來,一個個都想著去拍電影,做音樂就這麼不待見他們了?”
“電影資源的稀缺,注定是要爭奪的,這是趨勢,沒辦法的,想要向更高的領域發展,肯定不會隻顧著音樂圈這一塊。”
“我們的任務是用作品說話,而不是考慮外麵的質疑。”
“這麼多年來我們受過的質疑也不少了,什麼都要考慮外麵,那還要我們乾嘛?乾脆投票好了。”
“彆忘了我們的宗旨是發展音樂產業,發掘有潛力的音樂人,給他們一個舞台,給他們一個施展的機會。”
“我覺得也是要給他們敲敲鐘了,彆以為有個天王天後的稱號就一直吃老本,以為神格穩固,這個世界,永遠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
“最佳男歌手真的要給他?他好像還沒出過專輯吧?”
最佳男歌手一般都會給作品最好、最受歡迎的歌手,是專業性和流行度的統一考量。
而專輯作為一個歌手的代表作品,也是潛在的考量度之一。
一般來說,能拿到最佳男歌手的,專輯質量也不會差。
隻是李子軒這家夥,好作品一大堆,卻搞東搞西,到目前連一張專輯都沒出過。
如果硬說要有的話,也就是一張《天若有情》的原聲大碟。
“那你說給誰好了?看看去年誰壓得過李子軒?放誰上去都是被李子軒吊打,那才會被噴死吧?”
“你這樣說的話,那確實是沒有,論作品論人氣,都拉出李子軒好遠距離。”
“風雲榜的年度歌王不出意外也是他了,這豈不是雙冠?”
又有人將一個問題拋出來。
以往神仙打架、群雄爭霸,他們根本不愁沒有人選,也會有意識的錯開。
而且專業性和流行度,有時候本來就是一對互相矛盾的存在。
想想金曲獎舉辦了二十多屆,似乎還真沒有過一人同時拿下最佳男歌手和風雲榜年度歌王的?
破例不是不可以,甚至還能帶來更高的關注。
問題是他李子軒受不受得起?會不會讓金曲獎的專業性受到質疑?
看看那些動輒雙黃蛋三黃蛋的電影頒獎,最終的結果就是毫無公信力可言,被大眾所拋棄。
所以一直以來,對於這方麵他們都是非常謹慎的。
絕不會為了一個噱頭破壞他們這麼多年來建立起的公信力和威望。
“還是那個問題,人選。除了李子軒還有誰?”
“唉!這家夥太妖孽了,寫歌和吃飯喝水一樣,這樣的高度鬼和他比?”
“我現在就是求神拜佛他千萬彆一下就神話破滅,專心創作多點好的音樂作品來,證明我們沒看錯人。”
“他現在心思都在拍電影上,還有個屁精力寫歌!”
“這可不一定,按照《天若有情》的慣例,都進攻到好萊塢去了,等他那什麼大片上映,是不是也該為電影寫幾首歌了?”
“你這樣一說,我反而很期待呀!”
“話說他那部《2012》,特效就花了一億美元,也不知道他鼓搗的怎麼樣了?你們說誰給他的勇氣?這可是接近七個億!”
“等電影上映去看看不就好了,他一億美元都砸了,我還在乎一張票嗎?”
“到時候讓他送票給我們不就行了?”
“這你可彆拉上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