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建武政權雖然是最強大的,但要恢複漢武帝以來遼闊的漢室江山,還是任重道遠。
divcass=”ntentadv”自建武二年26年)始,劉秀先後派虎牙將軍蓋延和建威大將軍耿弇分彆平定了割據睢陽的劉永和青州的張步,特彆是耿弇與齊王張步的戰鬥,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裡僵屍相屬”。
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董憲,於桃城之戰大獲全勝。
至此,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除隴右隗囂、河西竇融、巴蜀公孫述之外,劉秀根本沒有對手了。
建武四年28年),馬援攜帶隗囂的書信到洛陽,在宣德殿麵見劉秀。
劉秀笑道:“你周旋於二帝之間,現在見到你,使人大感慚愧。”
馬援說道:“當今世道,不隻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臣如今遠來,陛下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
劉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過是個說客。”
馬援道:“天下反反複複,竊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現在見到陛下,寬宏大量,與高祖一樣,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
陰麗華也恭維的說道:“久仰文淵君大名,今日得見妾幸甚,陛下幸甚!”
幾人一番喝酒暢談,顯得氛圍非常好。
這個馬援可了不得,出身官宦世家。新莽時任郡督郵。因私縱重囚,亡命北地,遇赦後在當地經營牧畜。
後為新成大尹。新莽敗亡後,投奔涼州軍閥隗囂,頗受敬重。
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看劉秀稱帝了,也在蜀地稱帝,隗囂派馬援去探聽虛實。
馬援跟公孫述本是老鄉,而且交情很好,馬援本以為這次見麵定會握手言歡,沒想到公孫述卻擺起皇帝的架子。
公孫述先陳列衛士,然後才請馬援進見,待剛見過禮,又馬上讓馬援出宮,住進賓館;接著命人給馬援製作都布單衣、交讓冠。然後才在宗廟中聚集百官,設宴招待他。
席間,公孫述表示要封馬援為侯爵,並授予他大將軍的官位。
馬援的隨從賓客以為受到了禮遇,都願意留下來。
馬援則認為公孫述隻是是裝腔作勢,不能久留天下士,於是毅然返回隴右,並對隗囂道:“公孫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專意經營東方。”
他們高興萬分,另一邊就有人不高興了,“陛下他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皇後了?我才是他真正的妻子,陰麗華隻不過是一個妾,如今接待外部使者都帶上她,我呢?”
一旁的郭主連忙安慰她,“這些話在椒房殿裡說就算了,免得落人口實,再有委屈也得忍著,母儀天下,照顧皇後的臉麵和身份。”
郭聖通看向自己的母親,“母親,我已經足夠忍讓了,可是陛下從未顧及到我的臉麵,我顧及什麼?每次祭祖出征都要帶著他的陰麗華,再這麼忍下去,恐怕她陰麗華連自己姓什麼都忘了。”
“好了,你先好好教好太子,我自然會派人打壓她。”
一旁的劉瀚看著自己發怒的母親,慢慢走上前來拉住了她的衣服角。
“不氣,不氣!”他的聲音奶聲奶氣的。
郭聖通眼淚不爭氣的流了下來,抱起了劉瀚,親吻著他,“還是強兒最好,還是強兒最好。”
劉瀚用手輕輕的抹掉她臉龐上的淚珠,想說什麼,又怕暴露自己太過早熟,隻能感慨心中,“心中無愛,拔劍自然神,追尋一個不愛你的人的愛,怎麼可能呢,搞事業不好嗎?”
這便宜母親戀愛腦,妄想得到劉秀永遠的寵愛,怎麼可能嘛,他隻能快快長大了,交給時間。
建武五年,逢大旱,遭遇蝗災。
陰麗華的弟弟陰興進來了,他帶來最新的消息,“姐姐,天水郡隗囂有所異動,派遣的使者去河西,想借此拉攏竇融。”
陰麗華無奈的感慨一聲,“陛下忙著賑濟災民,這隗囂就蠢蠢欲動,陛下早就說過,此人不可信,與他相交好也不過是權宜之計,他絕對不可能屈居於臣下,沒想到這個人野心這麼大,真後悔當初在長安沒有殺了他,果然是一大禍害。”
陰興繼續說:“估算著,竇融倒是有心想依附咱們漢國,隻可惜河西與洛陽離得太遠,且中間隔著天水,行事不便,若是隗囂從從中作梗,隻怕此事又要出現諸多波瀾了。”
陰麗華大罵,“癡人做夢,妄想豪傑成王,再創六國並列嗎?”
“現在天水有隗囂,西蜀公孫述,所以竇融的決定舉足輕重,姐姐你可有意向陛下建言?”
陰麗華不緊不慢的說道:“我們能想到的,陛下也一定想得到,就不必說了,竇融隻有兩條路選,一條是歸附我們,一條是對抗我們,怎麼選就看他的選擇。”
另一邊,在大殿內,鄧晨看向劉秀,“陛下,竇融一方,我們該如何應對?”
劉秀思考一番之後說:“朕親自給竇融遞一份詔書。”
他當即揮筆,開始寫詔書,字跡蒼勁有力,帶著霸王之氣。
“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全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彼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
欲遂立恒、文,輔助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橫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論者。
必有任囂教尉佗製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
竇融,字周公。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省鹹陽市)人,是漢人,章武侯竇廣國七世孫。
王莽掌權時,竇融任強弩將軍司馬,參與鎮壓翟義、趙明起義。
新莽末年,曾隨王匡鎮壓綠林、赤眉軍,拜波水將軍,後歸於劉玄。
竇融見更始政權不穩,東方擾亂,不願出關。他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護羌校尉。
從弟為張掖新朝改武威郡為張掖郡)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對其兄弟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
兄弟們都同意他的看法,竇融於是請求趙萌為他說情,辭去巨鹿太守之職,謀求鎮守河西。
趙萌替竇融向更始帝劉玄進言,使其得以被任命為張掖屬國都尉。
竇融聞訊後非常高興,攜家屬就任。在河西,竇融撫結雄傑,懷輯羌眾,頗得河西民心。
竇融在河西,與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結交。
“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
大家一致推竇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張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綬離去,竇融仍居於屬國,領都尉職,而置從事監察五郡。
這河西幾郡都是當年霍去病和劉瀚辛辛苦苦打下來的。
這家夥是有心歸附漢朝的,劉秀稱帝後,竇融便想歸附,因隔遠而未能自通。這時隗囂雖然采用建武年號,但“外順人望,內懷異心”,派遣辯士張玄到河西遊說,建議各自割據一方。
說什麼“今豪傑竟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字,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
竇融召集豪傑與諸郡太守商議,有人認為劉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說法,“或同或異”。竇融小心謹慎,“遂決策東向”。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