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
divcass=”ntentadv”鄒靖計議。靖日‘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在這段文字中,幽州、太守、劉焉、江夏、竟陵、漢魯恭王、校尉、鄒靖等地名、官名、人物,在曆史上均真實存在。
但是其中“幽州太守劉焉”的提法,卻是大錯特錯,仔細分析當時的曆史背景可以發現,這短短的六個字中,存在了三個錯誤。
第一,東漢時期當時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行政製度,當然,還有封國,但主要是這三個行政製度。
它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幽州為其中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
一州的最高長官稱為刺史,在後麵幾年天下大亂的時候才改為州牧,權力進一步擴大。
郡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最高長官為郡守或者太守,幽州加上太守的組合,在這個時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第二,那便是劉焉沒有當過幽州官的經曆,他確實是東漢皇族後裔,也當過許多官和太守,拜為中郎,曆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
但是他沒有在幽州當過官,而且他最後去的是益州,當的益州牧。
第三,真正當過幽州刺史的應該是劉虞,他也是皇室後裔,劉虞舉孝廉出身,曾為東海郡吏,累遷幽州刺史,政績卓著,頗有名望,後坐事免官。
黃巾起義爆發後,起為甘陵國相、宗正等職,安撫百姓。
所以,這個時期的幽州刺史既不是劉虞,也不是劉焉。
還有一點,那便是曆史上可能沒有桃園三結義。
在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開篇第一回就講到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故事。
當時,張飛說道,自己家中有一片桃園,花開正盛,適合三人祭拜天地,結為異姓兄弟。
於是,劉關張三人來到桃園,焚香祭拜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因為有人考證,在加上一些曆史書中的推算他們三人的年紀,
關羽公元160年公元220年)第一,
劉備公元161年223年)第二,
張飛公元165年221年)最小。
若是他們真的結拜,那關羽應該是大哥了。
而且趙雲的年紀可能比他們都大。
而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與其說是兄弟結拜,倒不如說是一個軍事集團的成立儀式更合適。
劉、關、張三個人的這個中心,很明顯,就是“大漢皇叔”劉備。
試想一下,劉備是漢室宗親,按照宗族排序,當今皇帝老兒劉協都得稱呼他叔叔,劉備自然不能給關羽、張飛這兩個普通人當小弟,必須是大哥。
即使趙雲、關羽比劉備年齡大,劉備也不可能稱呼他們為“兄長”。這是亂法理和君臣秩序的事情。
而且,沒有任何史書記載過有關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包括《三國誌》、《資治通鑒》等等。
但即使沒有桃園三結義,他們之間的感情一點不比桃園三結義差,結義隻是一個形勢。
陳壽的《三國誌》記載:“先主於鄉裡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彆部司馬,分統部曲。”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寫道:“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備周旋,不避艱險。”
後來的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走單騎也是不存在的,可即使沒有這些,關羽對劉備的情誼也是無可辯駁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擒。
雖是降將,關羽卻受到曹操的厚待,被任命為偏將軍,獲得了非常多的禮物。然而,曹操發現,關羽似乎沒有久留之意。
於是,曹操讓張遼去試探關羽。關羽歎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曹操對關羽的厚待不可謂不多,但他一旦報恩完成,知道劉備所在,便拋下所有的美人錢財,不顧一切的去找劉備,這種情義難道抵不了過五關斬六將?
你想想後世,比如說你跟著一個劉老板混,公司倒閉了,劉老板流落街頭不知所蹤,另一個曹老板抓到你,不殺伱,給你錢,年薪百萬,又給你買房子,還給你找老婆,基本你想要啥,他給你啥。
這個時候你知道另一個劉老板流落獅子街頭,準備重新創業,你會舍棄現在的身份和地位,陪著他流落街頭,重新創業?
而且你跟著劉老板,饑一頓飽一頓不說,還隨時可能麵臨生死危險,弄不好還要跟現在的大金主曹老板對上。
你明明知道曹老板實力很強,劉老板又得白手起家,但你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沒有絲毫的留戀……
那是怎樣一種情義呀?
關羽如此對劉備,劉備對他當然也不肯相負。
很多人說劉備假仁假義,他其實一點都不假。
哪怕劉備知道關羽大意失的荊州仍然想拚命保住他的命,知道他被江東鼠輩給砍頭了,拚了命,舉國之力也想伐東吳為他報仇。
為此,他不聽諸葛亮和其他人的勸解,結果導致大敗,差點把整個蜀漢都賠進去了,那可是劉備顛沛流離,奮鬥了一生所有基業!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還沒有寫出來之前,杜甫、王安石、李白、白居易、陸遊、楊震這些唐朝人、宋朝人卻紛紛揮筆為諸葛亮寫下讚美的詩篇,讚美諸葛亮的詩篇全都是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前,這是為什麼?
你冷靜的想一想,曆史上的諸葛亮遠不如演義裡的諸葛亮厲害,也不如演義裡的諸葛亮完美。
但是最終你會得出的結論是,曆史上的諸葛亮遠比《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偉大許多,他終究不是神,他終究隻是一個人,最終他倒下了,但是比演義裡的那個神仙遠遠偉大無數個。
他們之間的理想、信念、情義也是一樣的,遠遠超越了書中所描寫的。
諸葛亮如此聰明的一個人,若是劉備真的假仁假義,他會看不出來,難道你會比諸葛亮更聰明?
諸葛丞相願意為了劉備鞠躬儘瘁死而後已,那足以說明劉備的個人胸懷和他的個人魅力是遠遠超過書中所寫的。
是怎樣的魅力才使得諸葛亮願意為其奮鬥一生,臨死之前念念不忘?
是怎樣的氣魄才使得薑維未曾見過劉備,但明知蜀漢已亡,還奮力一搏,粉身碎骨?
是怎樣的心胸才使得北地王劉諶寧死不降,殺子殺妻,最後自裁於劉備昭烈廟之中。
《三國演義》寫得已經足夠好,沒有人可以超越了。
可有時候,語言和文字終究是蒼白的,可能隻有真正身處那個時代,見到那些人,體會那些事,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義、信念、浪漫和偉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