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十三路諸侯伐董
時光流轉,時間來到了,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是時,豪傑多欲起兵討卓者,曹操作檄文,聯係各地起兵,發出了討董檄文。
“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母;
穢亂宮禁,殘害生靈;
狼戾不仁,罪惡充積!
今奉天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
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吾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誌。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他發檄文去後,後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董卓自己則留在了洛陽,他逮捕洛陽城中富豪,加以罪惡之名處死,把他們的財物沒收,死者不計其數。
可以說他的做法天怒人怨。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可見劉備等人當時地位卑微,僅僅是追隨他人參與討董,在整個戰役中並未建立什麼值得稱道的功績。
王允在外補救缺失,在內為王室籌劃,很有大臣風度,從天子到文武百官,都倚靠王允。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可在正史《三國誌》記載,討伐董卓隻有十三路,而且曆史上不是曹操發出的檄文,是橋瑁作的檄文。
這時董卓還未到長安,朝中大小事務都交給司徒王允負責。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加上驍騎校尉曹操,一共十八路。
公元190年,二月,十七日,獻帝劉協開始西遷長安。
出來混,是要講勢力,講背景的,像劉備就沒啥背景,所以在這一次討伐董卓中,基本史書上最多一筆帶過,甚至都沒有他的戰績。
這年春季,正月,函穀關以東的各州、郡全都起兵討伐董卓,推舉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雖然有許多人不同意,但大家敢怒不敢言啊,敢上書反對的人大多都被他弄死。
至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作者虛構的。
當時,各路豪傑多擁戴袁紹,隻有鮑信對曹操說:“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乎!”
董卓還曾捉到一批山東兵,他命人用十餘匹塗上豬油的布裹到這些山東兵的身上,然後從腳點火,將他們燒死……
又讓呂布率兵挖掘曆代皇帝陵寢和公卿及以下官員的墓地,搜羅珍寶……
沒有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
後麵將宮殿稍加修整,才搬入宮中。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這十三路諸侯並非聚集在一處。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不僅如此,董卓還驅趕剩下的數百萬居民,都向長安遷徒。
袁紹自稱車騎將軍,諸將全都被臨時授予官號。
一切準備完畢後,董卓召集將領,
“如今遷都完成了,十三路諸侯討伐我,應該怎麼辦?早知道就不應該放走袁紹這個亂臣賊子。”
洛陽城中,董卓得知十幾路諸侯討伐自己,大怒,他又有些害怕關東諸侯的勢力,所以讓朝廷遷都到長安。
王允對董卓曲意逢迎,所以董卓也一直信任王允,大概就是這份信任,讓他最終會丟掉小命呀。
袁術、孫堅在荊州南陽郡;袁紹、王匡在司隸河內郡;孔伷在豫州潁川郡;韓馥在冀州魏郡鄴城負責輸送軍糧;
其餘的諸侯屯兵在兗州陳留郡酸棗縣。聯軍總盟主當然是出身汝南袁氏,具有大量人望的袁紹。
曹操的雄心和能力是遠在袁紹之上的,可是他的背景沒有袁紹厲害。
還有,在《三國誌·蜀書·先主傳》中有這樣一句:“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他命步兵、騎兵在後逼迫,馬踏人踩,互相擁擠,加上饑餓和搶掠,百姓不斷死去,沿途堆滿屍體。
而《關羽傳》、《張飛傳》均無一字提及此事。
董卓自己留駐在畢圭苑中,同時命部下縱火焚燒一切宮殿、官府及百姓住宅,二百裡內,房屋儘毀,不再有雞犬。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這年三月初五,漢獻帝到達長安,在京兆尹的府中住下。
但“酸棗會盟”的時候,是由張超的功曹臧洪來完成盟誓的。
董卓環顧四周發現大家麵麵相覷,四顧無言,這個時候呂布站了出來。
“義父不要擔心,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兒願意提虎狼之師,儘斬其首,懸於都門。”
“哈哈哈,我有奉先,儘可高枕無憂。”
其實這個時候,董卓已經沒有那麼畏懼關外諸侯了。
董卓的兵力雖然在數量上不如諸侯聯軍,但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和指揮控製力。
他的西涼鐵騎以其彪悍著稱,戰鬥力極強。
儘管諸侯聯軍的成員眾多,包括袁紹、曹操等知名將領,但由於缺乏統一協調和內部矛盾,實際作戰效果並不理想。
具體到兵力對比,董卓的兵力大約在2530萬左右,而諸侯聯軍則有3040萬的規模。
董卓的將領如呂布、李傕、郭汜等都有很高的武力值,而諸侯聯軍雖然將領眾多,但沒有明顯的壓倒性優勢。
“主公,關外諸侯其實隻是裝樣子,如果他們討伐咱們成功,陛下重新掌權,天下大勢必然會朝著不利於諸侯的方向發展。
自黃巾起義,為了讓地方諸侯有效剿除義軍,朝廷下令各地可以自己組建軍隊,地方勢力逐步做大。
這次諸侯聯軍集結,他們名義上是為了興複漢室、鏟除咱們。
但其實說到底,大部分諸侯實際上並不是為此而來,他們隻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想通過討伐咱們獲得名望。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逐個擊破,讓他們自行潰散。”
說話的是李儒,其實他勸過董卓不要如此殘暴,但董卓不聽。
他仿佛遇見了董卓的未來,可自己跟董卓又基本是一體的,不得不為董卓出謀劃策。
“喔,詳細說說。”
“諸侯聯軍看似浩浩蕩蕩,其實隻要我們打贏三處戰場,便能夠獲得絕對的優勢。
一是洛陽東北方向的河內郡,主要是袁紹、王匡;
二是洛陽以東的酸棗聯軍;
三是洛陽以南的南陽郡的袁術、孫堅。”
董卓點頭,“文優鎖言極是。”
李儒繼續道:“袁紹在官職上是勃海太守,是冀州牧韓馥的直接下屬。
但是袁紹的名望上遠高於韓馥,對韓馥來說威脅很大。
韓馥雖放袁紹帶兵在外,但對軍糧一直有所節製,他想壓製袁紹。
袁紹此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乾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他必然畏懼咱們的軍隊,也不想硬攻,更不想消耗自己的實力,所以我判斷他進攻必然不是非常強烈。
但仍需選一員大將前去抵抗。”
董卓隨即開口,“牛輔!”
“末將在。”
“現在命令你帶領3萬人去抵抗袁紹。”
“諾!”
李儒繼續說道:“王匡倒是很想有所作為,將兵力部署在河陽津,蓄勢待發。
我們可以先用疑兵從平陰進攻,迷惑王匡軍,另一支部隊從小平津北渡包抄王匡軍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