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勃然大怒,斥責說:“董卓國之大賊,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divcass=”ntentadv”於是,將蔡邕逮捕,送交廷尉。
蔡邕也覺得自己不對,所以謝罪說:“身雖不忠,古今大義,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
當時,許多士大夫同情蔡邕,設法營救他,但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對王允說:“蔡伯喈是曠世奇才,對漢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應當讓他完成史書,這將是一代大典。
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殺了他,豈不使天下士人失望!”
允反駁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蒙其訕議。”
最後,蔡邕死在獄中。
可見在真實曆史上,蔡邕並沒有哭董卓,可確實是歎息了,內心有悲痛。
這裡麵的原因是複雜的,首先,蔡邕有作死的嫌疑。
董卓死了,大家都高興的跟過年一樣,就你一副傷心難過的樣子,你說你該不該死?
現在就出現大問題了,蔡邕是名士,董卓如此殘暴。
他為什麼會和董卓產生這種微妙的感情呢?
為什麼會因為董卓的死而歎息傷心呢?
這個原因也是複雜的,當初,董卓控製洛陽城後,就開始軟硬兼施,拉攏士大夫集團成員和自己合作。
董卓拉攏蔡邕的時候,蔡邕的第一本能就是趕緊拒絕,他甚至想跑,可董卓的刀就架在他的脖子上,跑又跑不掉。
於是,麵對董卓的軟硬兼施,蔡邕終於開始和董卓合作了。
蔡邕投靠董卓後,一直受到董卓的重用,而且在這段時間裡,蔡邕風光極了。
看看他的頭銜就知道,都被封侯了,高陽鄉侯。
在漢朝,沒有公的爵位,非劉姓最高的爵位就是侯爺了。
當年,霍去病這麼牛,也隻是封了個冠軍侯而已。
可見漢朝侯爺這個爵位的寶貴了,沒有大的功績是不可能封侯的。
於是,蔡邕家一時間簡直是車水馬流,絡繹不絕,常常連個停車的位置都找不到,家裡的客廳永遠擠滿了客人。
同樣,董卓拉攏王允時,王允更是拒絕都沒有拒絕。
所以在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時,王允就是董卓的左膀右臂,成為了司徒,三公之一,整個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通常就是由他王允負責的。
可是,他們與董卓合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實在難說得很,可以理解為他們貪慕董卓的榮華富貴,也可以理解為他們忍辱負重,試圖尋找機會中興大漢帝國。
現在,王允滅了董卓,所以他與董卓合作必須是忍辱負重,試圖尋找機會中興大漢帝國。
至於蔡邕呢?蔡邕與董卓的關係就比較複雜了,而他的歎息也是符合東漢名士風采和道德的。
古人的道德和現代的道德是有區彆的。
首先,漢末,天下大亂,在許多人眼裡,未必不覺得董卓也有機會成為一個肅清天下的英雄,而自己追隨董卓也未必不會成為傳說中的王佐之士。
蔡邕當時大約就是這樣想的,所以他開始受逼迫與董卓合作,而在合作的過程中顯然是越來越投入。
最後,他聽到董卓死於非命的消息,竟然一時情不自禁,實在無法像大家一樣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他歎息的不僅僅是董卓死,而是自己看錯了,好些年的努力和投入都化成了灰飛。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不止蔡邕一人。
《後漢書》中有這麼一段:“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紹等諸軍。
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裡麵提到的人大多都是名士,而董卓派遣他們去勸解袁紹和袁術,最後被殺了,也是因為他們是真心投靠董卓的,想要立功表現。
而因為韓融太有名望了,所以袁紹等人就放過了他。
可笑的是後來他又回到漢代獻帝身邊,這是說得好聽的,說的不好聽的一點,他其實又回到董卓集團,成為了董卓的走狗。
為什麼東漢出了那麼多名士,為什麼他們會有那樣的做派呢?
這就得說東漢特殊的人才選拔製度,東西兩漢基本是一脈傳承,東漢人才選拔也是兩個方式。
一個方式就是民間舉孝廉這些,第二個方式就是所謂的征召。
征召呢,就是說職為級比較高的人,自己從民間選拔一些人做自己的下屬,從而把他送上權利的快車道。
這兩種製度呢,就會產生奇異的效果。
第一個呢,舉孝廉,就是這個人需要在民間有名氣。
這個名氣就是在孝和廉兩方麵,所以東漢人非常講究孝,一般人得守孝三年。
這個守孝三年,就是在漢朝的時候普及出來的,甚至演變出其他內卷的情況,有的五年,有的七年。
甚至其他內卷的情況,什麼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臥冰求鯉……
反正是隻有更卷,沒有最卷,卷死人不償命。
可見在任何時代,卷一直是貫徹始終的。
畢竟現實的資源是有限的,這是赤裸裸而殘酷的事實,不可回避。
孝卷完啦,還有一個就是廉,就是來了爵位也好,來了金錢也好,往往我不是撲上去。
而要非常謙虛,要拒絕,即使內心非常想,但表麵上伱還得拒絕,假仁假義的。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口碑,獲得大家的尊重,才有舉孝廉的機會。
為了這個機會,裝也得裝,不裝也得裝,卷也得卷,不卷也得卷,畢竟沒人看得清楚你心裡怎麼想的。
還有一個人才選拔方式就征召,這征召呢,職級比較高的人自己選下屬啊,從民間選。
那這裡邊就有問題啊,這個人進入職業快車道,或者當上一個朝廷官員,他不是來自朝廷考核,完全是來自私人關係。
既然是來自私人關係的話,這東漢個人就非常強調他們對自己的老師也好,或者對自己有知於之恩的這群人的感恩之情。
這件事兒在東漢人的個人情感當中,實際上有時候往往是高於他對國家情感的。
這也怪不得呂布殺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丁原,結果在小說演義裡麵就成了殺了自己乾爹,然後就被罵三姓家奴。
這就是造成了另外一個現象,東漢啊,名士輩出,氣節非常高,道德追求非常高。
但是他這種道德追求更多是強調個人之間的道德追求,而不是對社會的。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三國分裂局麵的一個原因,他們願意為了這種氣節去忠心於謀一個人,哪怕丟掉自己的性命。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對個人的忠心,可能高於國家和民族。
後麵比較出名的就是官渡之戰中,袁紹手下兩個謀臣,直接演繹了這場戰役的走向。
一個是許攸,他投奔曹操,並將袁紹的虛實和盤托出,為曹軍偷襲烏巢立下大功。
還有一個人就是審配了,在鄴城被破之時,曹操欣賞他是忠義之士,想要饒恕他,但是審配堅決不乾。
無奈,曹操處死他,在他臨死之前,他大聲對劊子手喊道:“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麵南而死!”
當真是河北多名士,誰如審正南。命因昏主喪,心與古人參。
忠直言無隱,廉能誌不貪。臨亡猶北麵,降者儘羞慚。
……
當然,王允殺蔡邕,除了因為蔡邕自己作死,何嘗沒有排除異己的想法。
董卓一死,如今這個朝廷他王允最大,但是蔡邕的名望也很高。
王允可不想有人能和自己分庭抗禮,隻能說權力是個極其可怕的東西,它能改變一個人的初心。
最開始的王允是忍辱負重,殺掉董卓,想中興大漢,當他一步步獲得更高的權力之後,很多東西就變了。
果然,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廣大百姓的稱讚。
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造成了最終他生死的罪魁禍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永遠是管用的。
一個人的心態和能力,如果不足以支撐他掌握更高的權力和金錢的時候,他最終的結局大概是不好。
欲戴王冠,必成其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