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ass=”ntentadv”“全軍出擊!”
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
自古騎兵天然優於步兵,在古代就是坦克級彆的,步兵殺騎兵,還以少勝多,翻遍史書都沒有幾次。
當真是:
先登如山不可撼,力壓公孫震白馬。
八百先登俯北地,三千白馬儘折蹄。
兵威幽騎降白馬,天下精兵數先登。
皆道天馬踏飛燕,見我也需儘低眉
……
白馬,不過如此!
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追呀。”
袁紹看見麴義八百騎兵就打得公孫瓚落荒而逃,自然開心萬分,抽出刀劍,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隻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
在距離界橋十餘裡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
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彆駕田豐拉著袁紹,“主公,快進牆裡躲避”,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
稍頃,麹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此時的袁紹是何等意氣風發,英雄本色,如同他當年在朝廷上斥責董卓一般。
“我的寶劍未嘗不利!”
可惜,他如何能想到,僅僅是幾年後,自己官渡之戰失敗,十萬大軍灰飛煙滅,狼狽帶領800人倉皇逃回冀州。
麴義後又在興平二年195年),鮑丘之戰中大破公孫瓚。
當真如猛虎呀,不可多得的猛將。
可惜呀,麴義因自恃功高,驕縱不軌,遭到袁紹記恨,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借口麴義圖謀不軌,將其殺死。
再說公孫瓚,初平三年192年),界橋之戰後,初戰失敗的公孫瓚卻並不死心,旋即又調集兵力,派出單經軍、青州軍劉備)和徐州軍三路圍攻袁紹,結果三路皆被袁紹所敗。
接著,袁紹展開反攻,對公孫瓚在青州的勢力展開進攻,此戰持續長達兩年。
《後漢書》有載:“紹複遣兵數萬與楷連戰二年,糧食並儘,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無青草,最終迫使先主劉備)與田楷東屯齊”。
公孫瓚戰敗,他的勢力被迫退出青州。
初平四年193年),在公孫瓚與袁紹大戰不止之際,幽州牧劉虞也趁機發難,起兵攻打公孫瓚,結果慘遭戰敗,劉虞及妻子兒女被俘。
當時,恰逢漢獻帝派使者前往幽州加封劉虞,公孫瓚於是以劉虞意圖稱帝為由,脅迫段訓斬殺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殺死劉虞就是一步臭棋,雖然使得公孫瓚吞並了整個幽州,但由於劉虞在幽州豪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中擁有極高聲望。
再加上袁紹有意利用劉虞之子劉和打著複仇的名義招攬人心,結果導致公孫瓚後院起火。
不僅幽州本地的鮮於輔、齊周、鮮於銀起兵反叛,就連烏丸、鮮卑等也起兵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195年),在各方的夾攻之下,公孫瓚一敗再敗,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等地紛紛反叛,無奈之下公孫瓚隻得退守易京。
易京此地為後來河北省雄縣縣城西北,南臨易水,公孫瓚便令挖壕溝十道環繞,堆積山丘稱“京”,高各五六丈,上築營駐兵。
中心山丘高達十丈,其上建樓,公孫瓚自居,置鐵門,呈送文書係繩引上。
更恐怖的是,公孫瓚在城內儲穀300萬斛。
然而就在天下爭霸的關鍵階段,公孫瓚竟然這麼乾,他想乾什麼?
東漢末年有這種奇葩想法的人真不少,董卓就曾修建了軍事城堡,對外宣稱無法攻破。
公孫瓚明顯是秉承了這種思想,對此他表示“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穀。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儘此穀,足知天下之事矣。”
說白了,這就是最早版的“高築牆,廣積糧”,但是這種策略並不是誰都能玩得那麼溜的,人家朱元璋是緩稱王,前期不顯山不露水的。
最後才一步步露出牙齒,占據南方,一統天下。
但公孫瓚可不是這樣,他前期鋒芒太甚,當時天下一共13州,公孫瓚奪得幾乎四州,幾乎囊括現在的遼寧、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北部,實力之強,貌似無可匹敵的意思。
老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兒先爛。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他得罪的人也多,現在想要低調,彆人都不允許了。
此時的他早已經沒有當初的意氣風發了,多次打敗仗,有些一蹶不振了,隻想長期固守,然後再相機出擊。
若是他拿出幾年的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架勢,未嘗沒有一戰之力。
袁紹致書勸和,公孫瓚置之不理。袁紹又遣將進攻,連年不能克。
憑借著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充足的糧草儲備,公孫瓚雖然在易京堅守了長達四年時間。
但是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采取土工作業的方式打入城內,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於是自殺而亡。
一代梟雄就此敗亡。
其實,公孫瓚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宏觀戰略水平不行。
以當時之亂世,唯有一爭方能得天下,怎麼可以把自己禁錮在城堡裡麵坐吃山空,等著死呢?
即使從戰略角度來說,以幽州為根本的公孫瓚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騎兵,以速度為優勢打運動戰。
然而,公孫瓚最後卻放棄打運動戰,而打壕塹戰,這是拿自己的劣勢去跟人的優勢較量。
還有,他沒有籠絡世家豪族,東漢時期,地方豪門已經是一股極為龐大的力量,縱觀東漢末年割據勢力,隻要能夠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那麼便能迅速割據一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出身原因,公孫瓚非但沒能籠絡地方豪族,雙方的關係反而極為緊張。
反觀袁紹,那可是四世三公,積極籠絡世家,因為他家就是最大的世家之一了。
最後,便是公孫瓚的控製區域過於狹長。
他在崛起之後,其勢力範圍的擴充固然極為迅猛,但卻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影響,那就是控製區域過於狹長。
從其根基之地幽州南下,過冀州、青州再到徐州,其勢力範圍基本集中於渤海灣沿海地區。
而控製區域狹長,帶來了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極容易被從中切斷,這一點恐怕公孫瓚也很清楚。
因此公孫瓚才會在擊敗青州、徐州黃巾軍後,便立即與袁紹爭奪冀州控製權。
可惜的是,接連的幾場戰役皆以公孫瓚的失敗告終,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幽州,而隨著袁紹對冀州的掌控越來越強,公孫瓚的勢力已經處在了隨時被切斷的危險境地
……
就這樣,原本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公孫攢,竟然短短幾年就敗亡,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但,張寧的來到,她的準備,必然會改變這些局麵,公孫攢、袁紹、曹操、呂布、劉備……
他們的命運又當如何?隻能拭目以待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