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努力了一輩子,連仰望他的資格都沒有。
天才就是這麼不講道理,有時候都懷疑他不屬於人間,後世還有人說他是一個bug,後麵被上天發現了,所以才進行修補,做了補丁,以至於他英年早逝。
divcass=”ntentadv”霍去病這個人更像一把尖刀,善於在敵營中縱橫穿梭,不喜歡有約束,你說帶著大批的糧草在後麵跟著,他反倒覺得不習慣。
所以他打仗一般不帶那麼多輜重,也正是如此,他進行的都是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
後世,咱們可把這種精髓可是學到了,還有首歌唱道:“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霍去病說著,似乎注意到什麼,看著劉瀚的大腿下麵,一個踩著的東西,那便是馬鐙。
馬鐙是一個平底的環形物,用皮帶固定,懸掛於騎乘動物上,主要是馬,掛在馬鞍的兩邊,供騎者放置雙腳,也可以輔助騎者上下。
有了鐙,騎者更容易在鞍上坐穩,也更容易控製馬匹,從而能夠解放雙手,在馬上做出各種動作,這使騎乘動物在交通、通信和軍事上開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這什麼東西呀,怎麼兩邊都有呀?”
“噠噠!”
霍去病還有劍柄拍了一下,發出清脆的響聲。
“鐵的?”
劉瀚笑了,說道:“馬鐙,我弄的,和布鐙差不多,不過更實用。”
這可是一個大殺器,他先試一試,然後慢慢拿出來,畢竟他太年輕了,才十六歲呀,漢武帝又活得太長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可不想被人當怪物。
不過,有了霍去病這樣的人當大哥,他再優秀,再厲害,也是正常的吧,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馬鐙,馬鞍,馬蹄鐵,這三件套,後世騎兵的常規裝備,這個時候,馬鞍已經有了,就差馬鐙和馬蹄鐵了。
這個時候不是沒有馬鐙,是根本沒有人在意,後世在西安漢墓裡,出現了貴族遊獵時馬匹配備布馬鐙的圖像,但極其少。
那是單邊,完全就是一根繩子,繞一個圈,就是為了方便上下嘛,好多是給貴族紈絝,或者某些好奇騎馬的女貴人用的,當然,他們也有直接站在仆人身上上馬的。
而華夏最早出現硬質金屬馬鐙的年代是北魏時期,幾百年後了。
趙破奴有些不懂,“用這個乾啥?劉軍侯也是騎馬多年的了,自小就熟悉嘛,雖然比不上將軍,但也不差,何必用這小姑娘的玩意?”
在他眼中,這就是貴族小姐用的,對於他這樣騎馬嫻熟,能立刻翻身上馬的人,簡直多此一舉。
西漢為什麼沒有想到用馬鐙,甚至大規模普及,一個是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優越感。
傲慢是人類走向成功一大阻礙呀!
在沒有馬鐙的時代,能夠熟練地騎馬馳騁,那是需要天賦和嚴格訓練的。所以一個人如果掌握和精通騎馬的技術,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種優越感。
後世滿清,正因為這樣的優越感,自以為天朝上國,結果被槍炮教訓得體無完膚。
劉瀚笑了,沒有多說什麼,人總是被自己淺薄的見識所困住,能超越曆史的總是極其少數的。
霍去病倒是有些感興趣,但現在忙著趕路,他也沒有繼續深究了。
“走吧,咱們得快些了。”
“駕!”
說話,霍去病打馬走在了前麵。
除了劉瀚,沒有人知道,這將會是一個多麼偉大的發明。
他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很多偉大的開始,源於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
他笑了,笑得很開心。
他忽然想到了後世,當年明月大大很經典的話:“很多人問,為什麼看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鑒。現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發現,其實曆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裡麵什麼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嶽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
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曆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鑒,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欲望和弱點。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順便說下,能超越曆史的人,還是有的,我們管這種人,叫做聖人。”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歧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稻、黍、稷、麥、菽是指五種糧食作物,分彆指:1.稻:指水稻,有秈稻、粳稻兩個亞種。2.黍:指倒粟、糜子米,是我國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3.稷:指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4.麥:指小麥,有二粒小麥、一粒小麥、野麥、山麥等種類。5.菽:指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五穀指的是這些作物,但不僅僅是這些作物,而是泛指糧食作物。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